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资源 » 正文

    日本松茸概况


    【发布日期】:2010-06-01

    Ⅰ.松茸

    1.前言

    松茸是日本人秋天最喜爱的食品。

     每到秋季,电视节目里主持人甚至用“您吃过松茸了吗”代替了日常的问候语。但是松茸价格非常昂贵,1千克松茸的价格在15万到20万日元之间。日本国产松茸主要用于互相赠送礼品,或是高级餐馆的原料。

     一般老百姓平时主要购买从中国、北朝鲜进口的松茸,作成料理。

    右图的照片是2003年在米泽市的松茸林里拍摄的。


    2.松茸的种类

      日本市场上出售的产品以松茸、美洲松茸、摩洛哥松茸三种为代表。

     松茸包括国产松茸、中国产、北朝鲜产、韩国产,也有少量不丹产、俄罗斯产。2,3年前瑞典产松茸也开始向我国出售,但基本没有进口。

     美洲松茸包括加拿大产、美国产以及墨西哥产。

     以摩洛哥松茸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松茸分为摩洛哥产、土耳其产、阿尔及利亚产等等。


    3.松茸的伙伴

      与松茸比较接近的食用菌在日本有T.bakamatsutake、T.fulvocastaneum、T.robustum。在国外还有另外两三种。


    Ⅱ.松茸的生产和消费

    1.松茸产量

      a.产量推移

      图1表示产量和进口量的推移。随着日本产量下降,进口量不断有所增加,但即使是进口松茸,最终价格也达到1Kg1万日元,所以消费量受到限制。


    b.产量减少的原因

      日本产量最高时期曾一度达到1万2千吨,但最近却降到几十吨。其原因在于日本人生活习惯的变化。

      六十年代以前,日本一般家庭燃料以木材为主,但后来逐渐转变为石油类的煤气、灯油等。

    木材燃料主要是利用农户附近山上松树等杂树的落叶。

      这样引起山上松林里土壤缺乏营养物质,创造出了松茸菌占有优势的土壤微生物环境。

    这一环境一旦崩溃,就开始了恶性循环,树下长出野草,杂树的落叶堆积起来,以此为营养来源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松茸菌优势不再,不能继续繁殖了。

    松茸寄生的松树被杂树遮挡住阳光,加之受到大气污染、病虫害、全球变暖等致命影响,作为主产区的日本西部地区的松树已经濒临灭绝。

    对松树有害的食松虫正沿着日本列岛逐渐北上。

     

    2.松茸进口

     a.进口量的推移

     最近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锐减,从海外进口的松茸如图1所示,从八十年代起剧增,最近已经达到3,000吨左右。

        2002年由于农残等问题,最近降到2,000吨左右。其它松茸加工品也进口1,000吨以上。

     b.国别进口量

     2003年国别松茸进口量如图1所示。从中国进口的松茸大约占了50%。其次是被朝鲜、韩国,后面顺序则逐年变动较大,每年统计都有新的国家出现。去年从越南大约进口了40吨。


    c.国别单价

     松茸进口单价如表1所示,各个国家有很大不同。基本而言,与日本国产松茸颜色、形状越相近价格越高,实际价格根据新鲜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是朝鲜半岛的松茸,韩国产的价格是朝鲜产的四倍。韩国距日本近,尽量在最短时间内送到日本市场,运输过程中也非常小心地注意保持湿度,不让松茸失去新鲜度,不让松茸腐烂。颜色比日本松茸白的美洲松茸在上市时往往比较新鲜。


    Ⅲ.根据松茸DNA鉴定的关系

     1.亚洲松茸

     仅从DNA的特定区域来看,日本、中国、韩国、北朝鲜的A、G、C、T序列几乎完全相同。


     2.美洲松茸

     加拿大、美利坚合众国以及墨西哥产的所谓美洲松茸DNA特定区域序列相同,但与亚洲松茸相比,即使是同一区域里,有的序列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3.欧洲松茸

    a.北欧松茸

    最近发现,瑞典、芬兰产的北欧松茸DNA特定区域组合序列与亚洲松茸基本相同。可是以前,北欧松茸一直被人叫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学名(拉丁名)。大家都把它称作臭松茸、毒松茸,并不重视它。最近发现,这种松茸在瑞士、法国、意大利也有生长。

    b.地中海沿岸的松茸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的松茸一直被认为呈茶红色,体积较小,但最近在土耳其发现了带有浅灰色的发白的松茸。

    DNA序列中,有的区域与亚洲松茸一样,但也有的区域明显不同。与美洲松茸比较而言,与亚洲松茸更为接近。这种松茸在美洲大陆上也有少量生长。

    Ⅳ.松茸的人工栽培

    在日本早在一百年以前就开始尝试人工栽培松茸,但目前仍未出现具有再现性的栽培方法。

    1.取得林地

    在松茸国内产量达到12,000吨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人想到有意识地经营松林吧。当时家庭燃料消费自然地创造出最适合松茸菌繁殖的土壤微生物环境。目前化石燃料得到推广,松林恢复了自然林的状态,松茸产量急剧下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松林经营工作,这一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

    要想在日本恢复松茸生产,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必须恰当地进行松林经营。


    2.孢子散布

    松茸能够不断生长,是因为从子实体中落下孢子,由此开始的松茸的生活环境持续下来。从松茸一个子实体里,能产生几百亿个孢子。如果这么多的孢子都能产生子实体,并且大多数子实体能够保存下来的话,就能实现松茸长期的持续生长。但从实际松茸采集情况来看,很难指望留下这么多的松茸。

    从古代开始就有孢子的人工散布,但散布量很小,孢子发芽率也非常低,有人认为原因是孢子难以到达土壤中松树的根部,目前尚未成功。

    目前为止,尚未有科学证明人工散布的孢子产生子实体的成功事例。


    3.菌丝的植菌

    松茸菌丝在室内很容易增殖,因此,有若干个小组都成功地把个体培养的菌丝块植到松树成木的根上,并形成菌根。

    松茸感染寄主的细根后,一般会生成菌根及其周边的土壤、微生物环境等,并在各方面微妙的平衡基础上形成生态系统,这一集合体称为菌根周边系统。但是,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上述植菌办法感染后形成的菌根形成周边系统生出子实体的成功事例。


    4.感染苗的移植

    把松树小苗植到松茸的菌根周边系统,感染松茸菌,再把感染苗植在成木根附近,这一方法经多方试验,成木上确实形成了菌根,但没有形成菌根周边系统,曾经只有一处生成了子实体,但也没有确认其再现性。

    把培养菌丝直接植到松树小苗上,也可能形成菌根。但松茸菌使小苗变弱,很快枯死了。也曾尝试在稍微大一点的苗上植菌,但尚未有产生子实体的成功事例。


    5.室内人工栽培

    很多菌类在室内进行人工栽培,但松茸人工栽培生长情况却很不好,不管是液体培养还是个体培养,虽然能增殖一定程度的菌丝,但不能产生子实体。半个体培养时,菌丝高增殖密度很高,有可能会生出子实体,但目前也尚未成功。

    最近据说有在室内土壤培养成功产生子实体的例子,但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6.人工栽培的问题

      不管是散布孢子还是植菌菌丝,如果是在林地进行,就必须考虑到已经存在着天然的松茸菌。也就是说,必须使用能与天然松茸菌区别开来的有记号的松茸菌,从而证明其产生的子实体来自人工植菌。我们发现了与以往的众多松茸菌相区别的有记号的松茸菌。

      在林地里,即使在松根上形成了菌根,也不能形成菌根周边系统,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如果观察一下世界上松茸生长地土壤微生物的共同点就会发现,松茸菌根周边系统的形成是关键。有必要认真分析形成了松茸菌根周边系统和没有松茸菌根周边系统的土壤中,其微生物量为多少,存在着什么微生物,分别占有多大的量,并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比较。


    Ⅴ.松茸的持续生产

     即使现在松茸室内人工栽培成功了,也无法立刻满足当前的需求。

     要想实现林地松茸的持续生长,必须深入了解松茸菌、菌根、菌根周边系统的特性以及松茸菌和树木的关系、树木的状态。

     世界上松茸的生长地各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韩国和日本自然环境具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但其它如美国、土耳其等则和日本根本不同。

     中国松茸生长地范围很广,可以想象,自然环境也是多种多样。

     在这样差异较大的自然环境下,要预测今后松茸产量如何变化是很困难的。

     世界松茸产量并没有像日本一样急剧减少。日本、韩国采用的栽培方法可以看作是较多地利用了自然环境的一种接近人工栽培的情况。目前不能维持这种复杂的环境要素,因此产量大幅减少。

     美国、土耳其和中国可能是接近完全自然环境下的生长,因此与日本的经历不同。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温暖地带的树林受到影响,从而松茸产量也会发生变化。高纬度寒冷地带变暖反而会给松茸生长带来好的影响。

     人类大量采摘松茸天然生长地的松茸,可能会导致遥远的将来减产,但在近期却不会成为减产的原因。

     目前作为维持松茸生长状态的消极方法,则只能在采摘松茸时注意不要损害菌根周边系统,充分考虑其生长环境,为松茸菌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长期来看,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界的循环,要想维持松茸长期生长,必须积极创造松茸菌根周边系统,进行植菌。但是目前虽然能够形成菌根,却能创造菌根周边系统,因此对菌根周边系统生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衷心期待本次在中国松茸主产地香格里拉松茸节上的见闻能为松茸人工栽培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


    日本松茸研究所 中井孝雄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