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基础 » 正文

    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日期】:2005-03-10  【来源】:
    【核心提示】: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一、基本情况该实验室于1987年立项开始建设,1990年12月正式验收;1998年立项进行二期建设

    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一、 基本情况

    该实验室于1987年立项开始建设,1990年12月正式验收;1998年立项进行二期建设,2000年6月通过验收;2002年进行了三期立项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成为具有华南地区优势与特色的微生物种质资源中心,建成了华南最大的真菌标本馆(全国第二)和菌种资源库,是华南地区的微生物领域中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2000年在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首次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中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重点实验室。在2003年有37个实验室参加的第二次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中再次被评为优秀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前身为中科院中南真菌研究室,1972年改为现名。现有职工12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69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骨干65人,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科技开发实力和善于攻关的优秀人才队伍。

    二、研究成果及学术技术水平

    1、研究方向和目标

    根据广东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现代微生物技术发展趋势,按照前瞻性、先进性、应用性的原则,结合依托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相关科研工作积累和人才等优势特色,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个方向:

    (1)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前期开发研究

    微生物资源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前期开发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方向属基础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真菌资源研究。主要采集了华南、西南、东北等地的大型真菌标本,部分叶面真菌及虫囊菌(虫囊菌的研究则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种类与标本,这些种类也主要发生在南方省区)。该项研究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的1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本。经过多年的积累,馆藏真菌种类2000多种,标本量4万多号,收藏的种类极具我国南方真菌资源的特色,其中世界上该馆独有的种类多达100多种,国内该馆独有的种类达600多种,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影响力及不可替代性。

    ②收集保藏有价值的菌种资源。菌种保藏广泛地收集、分离和研究国内外的有特色和经济价值的微生物菌种2500多株,基本覆盖了环境、工业、农业、分析、食药用真菌行业各类生产和科研用微生物菌种,其中许多优良菌株的生产性能具有较高水平。

    (2)环境微生物及污染物的治理研究

    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围绕治理污染的环境生物工程技术中微生物这个核心,从微观和宏观两条主线开展多层次的环境微生物研究开发,为解决我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难题做出贡献。具体发展方向为:

    ①生物强化技术治理高浓度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工业废水的应用研究。研究生物强化技术的新菌种、新工艺、新方法,在水污染治理中重点解决含有高浓度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集约化禽畜养殖废水等处理中的生物降解和生物脱氮技术难题。

    ②开发恶臭污染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的生物除臭方法及产品。为社会提供治理包括生活污水厂、化工厂、禽畜养殖场、垃圾转运站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厂等各种恶臭源及工业废气的高新技术,满足本省减少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③环境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针对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的关键问题,从微生物的群体、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上大力开展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的菌种选育、驯化、保藏和降解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探讨影响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降解功能活性表达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治污技术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3)微生物检测与诊断及防治

    这一研究是针对微生物检测与诊断及防治中存在的检测技术抗干扰性差、慢、灵敏度差和缺乏安全高效的无菌防腐剂等四大难题,主要研究目标是:

    ①研究微生物快速检测机理。建立抗干扰性能好、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的各类微生物检测技术,特别是各类有害微生物的抗干扰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研制系列化配套快速检测试剂盒,制定出相关技术规程,为我国特别是广东的广大企业搭建其具有南方优势和特色的微生物分析检测高新技术平台。

    ②消毒杀菌技术与工业防霉防腐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探索有害微生物控制的新机制,研制系列化新型消毒杀菌和防霉防腐剂,为广大企业提供新技术手段,有效地遏制有害微生物对工农业产品的危害。

    ③对难培养微生物的研究。加强对难培养食源性病毒和致病菌的分子检测研究,促进我国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的水平与国际接轨。

    2、研究成果及学术、技术水平

    实验室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有关厅局科研项目5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9项,省成果推广项目3项,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9项,厅局级项目8项;属基础研究项目8项,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45项,试验发展项目2项。实验室研究成果斐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学术、技术水平较高的科技创新成果。2000-2002年间,实验室取得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16项,其中通过成果鉴定的11项,结题的5项。经专家评审的11项成果都达到了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其中7项国际先进水平(1项部分国际领先、1项部分国际先进)。

    项目“中国小煤炱目分类与编志研究”,对国内小煤炱目真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集、系统学和分类学研究。该研究成果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小煤炱菌超微结构研究为真菌系统学理论提供了新证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得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柚果保险储藏和深加工研究”,主要从柚果贮藏期的致病微生物入手研究柚果的保鲜,开发出了柚子果肉保鲜剂、柚子整果保鲜剂两项发明专利。该保鲜剂有效抑制了各种致病菌的危害。该项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02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多组织核酸分子膜的前期开发研究”,该成果建立了适应产业化规模的多组织核酸分子膜国产化技术,成功开发出人、小鼠、大鼠等多组织核酸分子膜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该项目2002年9月20日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

    (2)六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2000-2002年间实验室共有6项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其中1项一等奖是主要参加单位之一),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重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食用菌产业化示范项目,2003年被推荐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验室通过微生物除臭剂的研究,研制了针对垃圾压缩站的除臭微生物菌剂和自动喷雾装置;建立和完善了抗干扰微生物培养基主要生产工艺和流程,在抗干扰微生物培养基的主导下实现了产品系列化。这些项目都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室通过各项研究开发,在国际上首次分离获得了彻底降解茶碱和交沙霉素的降解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具有高效染料脱色和降解能力的希瓦氏菌属的菌株”;在国内首次“采用PRC―DGGE技术分析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的结构组成,发现人工培养的硝化菌群与自然形态下的差异”;在国内第一个报道“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氨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差异”;首次在国内研究成功抗干扰微生物培养基,可排除防腐剂、消毒剂对微生物检测中的干扰,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的质量,保障食品、饮料的安全。

    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高。2000-2002年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的学术论文141篇,其中用英文发表的23篇,被SCI收录的9篇。出版科技专著3部,译著1部(译1章,校1章)。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度增加。该实验室2000-2002年申请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三、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年来,该实验室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所作学术报告和派出科技人员进行科学技术交流、开展科技合作,广大科技人员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以促进科研工作开展,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成果水平。据统计,三年来接待来室访问交流的国(境)外专家、学者16批次、28人次;派出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访问的14批次、25人次;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实验室专家小组应邀赴韩国、越南考察交流访问。吴清平常务副所长、李泰辉研究员、孙国萍研究员和许玫英助理研究员等参加了多个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报告赢得好评。日本第九大制药企业田边制药株式会社创药研究所大贯哲男博士一行六人对该实验室进行了访问,对“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能成为新药的物质”的可行性进行共同研究。荷兰国家农科院应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荷兰欧凯农业和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朱阳博士与本室领导及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国内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中国“神州二号”生物科学组首席科学家、云南滇池污染治理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等访问了实验室,对污染物的治理及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焦瑞身研究员、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香港中文大学曹宏威博士等到实验室作学术报告和指导工作。

    在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同时,该实验室还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科研合作项目。如与越南开展的微生物资源、食品安全和环境微生物等合作研究;与广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共同申请国家“863”计划项目“工业废水中苯酚和苯胺类污染物生物降解工程菌的构建和应用”、与贵州省科学院合作开展微生物资源调查研究,以及与深圳君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多组织核酸分子膜的前期开发研究”等。

    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3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9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形成梯队,以中青年为骨干的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开发队伍。在环境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资源微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中具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基本满足实验室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该实验室有1人获得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学科带头人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郭俊研究员、吴清平研究员、李泰辉研究员,孙国萍研究员、陈仪本研究员和叶志华研究员等都是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非常出众,是实验室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并承担了培养博士和硕士的重要职责。中科院院士、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朱作言研究员和谭华荣博士以及李荣森教授、美籍华人李先强博士等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地到该室指导研究工作。

    2、培养优秀青年。实验室注重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采取正确引导、压担子和激励机制加以培养,对学术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委以重任,主持研究项目或担任室组负责人,在科研第一线锻炼成长。打破论资排辈,破格提拔有突出成绩的年轻科技人员。鼓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

    3、建立研究生导师群体。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初步建立了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有关科研单位和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现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

    4、确定科技人员终身教育制度。派遣科技人员出国留学或作为访问学者,接受世界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派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和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外国专家来实验室讲学交流,组织本所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年科技人员作学术报告等,增强了学术气氛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科研经费及仪器设备

    1、科研经费

    实验室研究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省、市地方政府和企业。2000-2002年课题经费年增长率65.1%,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佳水平。2000-2002年实验室横向收入比1999年平均年增长191.3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实验室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能力的不断提高,技术性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将逐步得到加强。

    2、仪器设备

    实验室经过1987年、1998年和2002年的建设,科研仪器设备得到很大补充和加强,基本上能满足科研的需要,该室现有5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46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20台套)及中小型仪器设备一大批。各种仪器设备多数利用率较高。这些设备除满足该室需要外,还对外开放,对外服务共计超过7634小时。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参加了由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共同组织的广州地区大型仪器协作网,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六、管理水平

    1、领导班子

    该实验室领导班子是一个年富力强、专业知识广博、政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并很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实验室主任郭俊研究员是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具有领导科研机构开展各项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丰富经验和攻关、协调能力,非常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二位副主任曾任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室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而且他们分别是资源微生物学(菌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带头人,分管实验室设置的不同学科,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领导集体。学术委员会聘请了5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参加其工作,在朱作言院士的领导下,借鉴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把优良的学术作风和先进的技术带入该实验室,在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把握和前沿课题的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管理制度

    该实验室重视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岗位工资制。实行按岗聘用,制定量化的岗位考核指标,考核从严,待遇从优,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依照广东省科技厅制定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外,还根据该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广东省菌种保藏选育重点实室管理手册》。

    3、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减轻实验室负担,精简机构,后勤保障由依托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承担,该所具备的后勤保障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实验室的需求。现配备一名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主管技师)负责日常实验设备管理,一名清洁工进行保洁,水电维修由研究所的水电维修工负责。

    (实验室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电话:020-87668134)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