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药理研究 » 正文

    真菌多糖


    【发布日期】:2004-08-26  【来源】:
    【核心提示】:目前,真菌多糖因具有某些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一个很热门、很活跃的研究课题很多研究表明,存在于香菇、金针菇、银耳、灵芝

    目前,真菌多糖因具有某些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一个很热门、很活跃的研究课题很多研究表明,存在于香菇金针菇、银耳、灵芝蘑菇黑木耳、茯苓和猴头等大人体免疫能力的生理功能,这些多糖由于具备比从动物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更大的实用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其中大部分还有很强烈的抗肿瘤性.

    银耳多糖

    银耳(Tremella fucifomis Berk.)俗称白木耳,属于有隔担子菌亚纲银耳科。存在于子实体中的银耳多糖(Tremellan)是一种酸性杂多糖。1979年, Kakuta等人报道其主链结构是由a(1--3)糖苷键连接的甘露聚糖,支链由葡萄糖醛酸和木糖组成,详细结构模型如图2―17(1)所示。存在于银耳深层发酵孢子体中的酸性杂多糖,主链结构与上述的相似,仅在支链上有些区别。

    银耳多糖可明显促进小鼠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延缓胸腺萎缩,并可对抗由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引起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低下的作用,对由环磷酰胺引起小鼠骨髓微核率增加和脾脏萎缩等也有明显的对抗作用。银耳多糖能显著抑制癌细胞DNA合成速率,对小鼠移植性肉瘤

    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Fre-derick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的AMP(环磷腺苷)含量低于正常值,而银耳多糖可提高肿瘤细胞中的AMP含量,从而影响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肿瘤细胞的特点使其往正常方向转化,实现抗肿瘤作用;

    金针菇多糖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Curt?Sing)属于伞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1968年,日本Kamasuka等人最先报道了其多糖成分对小鼠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之后又有众多人员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

    1973年, Yuko Yoshioka对水溶性金针菇多糖进行仔细的分级与提纯,得到4种纯 组分并分别命名为EA3、 EA5、EA6和EA7。 EA3含有92.5%葡萄糖,因此是一种比较 纯净的B(1--3)键连接的葡聚糖,化学结构与香菇多糖相似, lmg/kg剂量持续10d对 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82%,5mg/kg剂量的抑制率达96%,效果非常明显。其他3种组 分除了葡萄糖外还含有少量的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和木糖。5种组成单糖的摩尔比 分别依次为:18.8:13.3:5.6:3:1 、7.9:18.7:9.7:4.4:1和5,6:2.5:3.9:0.7:1。 EA5和EA7在 lmg/kg剂量下对小鼠肉瘤的抑制率为84%和68%,在5mg/kg剂量下 为98%和87%。 EA6是一种糖蛋白,蛋白质含量占30%,对肿瘤抑制率较低,在 l和 5mg/kg剂量下的抑制率仅19%和25%,但在300mg/kg剂量下对肉瘤S180和腹水癌抑 制率达到70%和80%。

    金针菇多糖也是通过恢复和提高免疫力方法来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试验表明,EA3 能增强T细胞功能、激活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促进抗体产生并诱导干扰素产生; EA6 能增强小鼠对白血病L121。疫苗的抵抗作用,增加IgM抗体的产生,增强T细胞的活性并 激活淋巴细胞的转化,但不能产生淋巴细胞。实验表明, EA6对宿主外周网状淋巴细胞 系统没什么作用,不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云芝多糖

    我国的中药云芝是指云芝属 Polystictus versicolor的子实体(异名杂色云芝),文献中 的云芝还包括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和多孔菌属变色多孔菌(Poeyporus versi- color)等。

    革盖菌多糖(Corio1an)的葡萄糖含量为97.2%,是―种含有由B(1--3)和B(1--6) 糖苷键连接的带有高度分支的葡聚糖,并具有由B(1--2)或B(1--6)糖苷键连接的末 端残基。1971年,日本东京药学院宫琦志雄报道它具有抗肿瘤活性,能抑制小鼠皮下移 植的肉瘤S180的生长。

    从云芝属子实体中提取的云芝多糖含有20%~30%的蛋白质,多糖主链以B(1--3) 糖苷键为主可能还兼有少量B(1--4)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带有B(1--6)糖苷键连接 的短链葡聚糖侧链。注射或口服对小鼠肉瘤S180均有抑制作用。它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增 强剂,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治疗效果,病理检查发现其肝组织病 变和肝坏死正得以明显修复。

    有文献报道云芝多糖对正常动物无免疫作用,但能恢复和增强带肿瘤机体的免疫功 能。它能有效地阻止因移植肿瘤而导致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和皮肤迟发超敏反应的减弱, 使因带肿瘤或使用抗癌药物而降低的T细胞与B细胞的免疫功能得以恢复,还能激活吞 噬细胞的功能。分析表明,它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比丝裂霉素高10倍。

    云芝多糖已正式应用在临床治疗上,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增 加食欲与体重,对于预防、治疗食道癌、肺癌、子宫癌以及乳腺癌有一定作用。应用云 芝多糖治疗白血病也获肯定的疗效,可明显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对放、化疗的耐 受性,并减少感染与出血。

    猪苓多糖

    猪苔(Grifora umbella)是奇果菌属(Grifora)的担子菌,寄生在赤杨、栎树等活根上。1973年,日本官琦等人从猪茯苓核中提取出的水溶性多糖,主链是由B(1--3)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在主链上每3~4个残基间出现一个以B(1--6)糖苷键连接的B-D-吡喃葡萄糖基作为侧链结构。1978年分析表明这种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1980年,日本歧阜大学上野等人报道从水提取过的猪苓菌核残渣中分离出一种碱溶 性葡聚糖,是由B(1--3)糖苷键连的吡喃葡萄糖基组成骨架,其中每三个葡萄糖基问通 过C6位置连接一个B-D-葡萄糖基作为侧链。1982年,上野志满报道用2%NaOH溶液与 用2%NaOH溶液+2%尿素溶液提取的碱溶性猪苓多糖,后者的相对分子质量要大些且 抗肿瘤活性也强些。

    临床上猪苓多糖适用于原发性肺癌、肝癌、子宫颈癌、鼻咽癌、食道癌和白血病等 放化疗的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改善临床症状,使肝、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延长2~3个月。

    冬虫夏草多糖

    冬虫夏草(Cordtceos sinessis)是虫草属真菌中的一种寄生性子囊菌,是寄生于鳞翅 目的幼虫头上或体部的子座的与虫体的复合物,为我国名贵的中药材。1977年,宫琦等 人报道了一种水溶性冬虫夏草多糖,是一种高度分支的半乳糖甘露聚糖,主链为由 a(1--2)糖苷键连接的D-呋喃甘露聚糖,支链含(1--3)、(1--5)和(1--6)糖苷键连 接的D-呋喃半乳糖基以及(1--4)键连接的D-吡喃半乳糖基,非还原性末端均为D-呋 喃半乳糖和D-吡喃甘露糖。未见这种多糖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文献。

    1984年,日本东京药学院宫琦报道,从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oides)培 养物滤液中分离出一种水不溶性多糖。经分析确认是一B-葡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为632000。这种葡聚糖是由(1--3)糖苷键连接的B-D-吡喃葡聚糖组成骨架,其中每2 个葡萄糖残基通过C6分支点连有一个单糖残基分支。由此表明,这种水不溶性葡聚糖的 组成与上述虫草水溶性多糖完全不同。宫琦的研究还表明,这种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强烈 抑制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而由它衍生的多元醇比原多糖的抗肿瘤活性更强。

    茯苓多糖

    茯苓(Poria cocos)属于多孔菌科真菌,生长在松属各种松树的根际。茯苓多糖 (Pachyman)是茯苓菌核的基本组成,易溶于稀碱液而不溶于水,1980年由日本成井确 认其主链是一种线性B(1--3)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支链由9~10个葡萄糖残基通过 B(1--6)糖苷键连接。该多糖基本上没有抗癌作用,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结构中含有较长 的B(1--6)糖苷键连支链的缘故。经高碘酸钠氧化、硼氢化钠还原和酸部分水解(即Smith 降解)所得到的不含B(1--6)糖昔键的新多糖,命名为茯苓异多糖(Pachymaran),它 能够溶于水,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适当的溶剂处理,可使不溶于水的茯苓多糖转变成易溶于水的改性多糖。例如 用4mol/L浓度尿素溶液在40℃处理多糖4h,所得到的U-茯苓多糖(U-Pachyman)即 可溶于水中,且抗肿瘤活性增强。此外,人们还制备了各种不同的衍生化合物,如羧甲 基茯苓异多糖(CM―Pachymaran)或经乙基茯苓多糖(HE-Pachyman)等,用来研究结 构与抗肿瘤活性的关系。据Hamuro报道,制成羧甲基茯苓异多糖后,水溶性增大,抗肿 瘤活性也有增强]。

    灵芝多糖

    灵芝属(Ganoderma)真菌的品种繁多,灵芝(G.lucidum)和紫芝(G.japonicum) 是其中两种最著名的品种。1981年,日本宫琦等人报道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一种水溶 性多糖,经鉴定为阿木葡聚糖。次年,宫琦再次报道一种存在于灵芝子实体中的水溶性 多糖,是由岩藻糖、木糖和甘露糖组成的,其摩尔比为1:1:1,其主链结构为(1,4) 糖苷键连接的D-甘露聚糖,主链上残基通过C3分支点连接支链[Fuc(1--4) Xyl(1--], 是一种高度分支的杂多糖。

    1982年,日本歧阜药学院鸦甘等人从紫芝子实体中提取出一种碱溶性多糖,是由 (1--3)糖苷键连接的B-D-吡喃葡聚糖,其中每30个残基上连接有一个B(1--6)-D-吡 喃葡萄糖基作为侧链。

    灵芝属中的平盖灵芝(G.applanatum)又称树舌。1981年,日本静冈大学农化系薄 井等人从中分离出两种半乳聚糖,一种是由a(1--6)键连接的D-吡喃半乳聚糖主链,其 中约30%的残基在C2分支点连有单个“a-L-吡喃岩藻糖侧链;另一种是在a(1--6)键连 接的吡喃半乳聚糖主链上,约有半数的残基通过C3分支点连有由甘露糖和岩藻糖组成的 侧链,侧链部分糖基还被乙酰化。

    1983年,薄井再次报道从树舌中提取出两种B-葡聚糖,其中一种在0.15mg/kg水平 上即显示出较强的抑肿瘤活性,是最有效的抗肿瘤葡聚糖之一,但另一种则基本上不具 有抑肿瘤活性。分析表明,它们均具(1--6)分支的B-(1--3)-葡聚糖特征。这表明 B-D-葡聚糖的抗肿瘤活性不仅与它们的初级结构有关,更多的是与它们的分子大小、形 状及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和构象形态有关。

    核盘菌多糖

    核盘菌属(Sclerotinia)核盘菌(S.sclerotiroum)所产生的多糖是一种B-葡聚糖,主 链是由B(1--3)键连接的葡聚糖,主链上平均每2个葡萄糖残基通过C6分支点连有一 个单一的葡萄糖残基作为侧链,这种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小核菌属(Sclerotium)、座盘菌属(Stromatinia)和伏革菌属(Corticium)均能产生 类似结构的B-葡聚糖。不同的菌种所分泌的葡聚糖的区别只在其侧链数目和长度上。例 如,由葡聚糖小核菌(S.glucanium)产生的B-葡聚糖通过主链残基C6分支点只连接有 单个的B-D-葡萄糖残基侧链,而由整齐小核菌(S,rolfsii)产生的葡聚糖其侧链长度较长。 用小核菌多糖喂养鸡,有降低其胆固醇和加快脂质排泄的作用,在抗肿瘤试验方面也显 示出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裂褶多糖

    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是多孔菌目腐木担子菌,具有鳃状子实体,是一种小型 野生食用菌。裂褶多糖(Schizophyllan)具有由B(1--3)键连接的葡聚糖主链,其中平 均每3个残基上即有一个通过C6分支点连接有单个葡萄糖残基的侧链。此多糖对细胞免 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能促进小鼠脾脏形成抗体的细胞增多,消除抗胸腺球蛋白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用裂褶多糖进行肌肉、腹腔或静脉注射均可发挥其免疫佐 剂的作用,并表现出高度的抗肿瘤活性。对大鼠移植性肉瘤S37及肉瘤S180,当其使用 剂量为1.25~5mg/kg时的抑制率为87%;对艾氏肉瘤,当其使用剂量为0.7mg/k8时 的抑制率为74%。

    黑木耳多糖

    木耳属(Auricularia)中的黑木耳(A.auriculajudae)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日本 东北大学的三嘉喜等人曾研究过其多糖结构与抗肿瘤活性。据报道,他们从黑木耳子实 体中分离出一种酸性杂多糖和两种B-葡聚糖。酸性杂多糖是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 葡萄糖醛酸等组成,其摩尔比为1:4.1:1.3:1.3,其主链是由(1--3)键连接的甘露 聚糖,通过C2或C6分支点连接有木糖、葡萄糖或葡萄糖醛酸作为侧链。

    两种B-葡聚糖中有一种能溶于水,是由B(1--3)键连接的葡聚糖作为主链,平均 每3个残基通过C6分支点连接有一个葡萄糖残基侧链。这种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肉瘤 S180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另一种虽然也具有B(1--3)葡聚糖主链和C6位单个残基,但 因它具有高度分支的侧链,故基本上没有抑肿瘤活性。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