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林占熺的“菌草”人生


    【发布日期】:2012-07-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龙超凡


    200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命名菌草
      1987年11月6日,《福建日报》“八闽快讯”报道了菌草技术,这是菌草技术第一次见诸报端。“这是菌草技术发源地在中国的有力佐证。”林占熺说。
      菌草技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这是林占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
      然而,在菌草技术崭露头角之时,这项中国发明成果差点被外国人买断。
      因为,“绣球”实在诱人。
      1991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专利技术展览会上,一个外国商人看中了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外商提出要林占熺到国外工作,给林占熺一个月工资8000美元,爱人6000美元。那时,林占熺月工资只有100多元,而且欠了3万多元的科研经费。诱人吧?
      去还是不去呢?家人毫不犹豫说去,周围的人也说“先去国外挣钱再回国,会做得更好”。经过再三考虑,林占熺谢绝了对方好意。林占熺说:“我不能去,去了菌草技术就可能不属于中国了。”
      尽管菌草技术属于“世界首创”,但要真正走向世界,也并非一件容易事儿。林占熺决定通过参加国际发明竞赛,让国际公认菌草技术成果。
      1992年,林占熺被邀请去参加国际发明展,但单位没有这项开支,也没有这个先例。想法超前的林占熺,胆子也超前,他向人借了近4万元,作为参展费用。展会上,林占熺的“菌草代木代粮栽培食用菌技术”一炮打响,不仅获得金奖,还荣膺本次展会唯一的一项政府奖——“日内瓦州奖”。
      林占熺清楚地记得,当他返回福建时,时任福建省省长贾庆林亲切接见了他,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付出心血得到了大奖,这不仅是你个人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
      1994年,林占熺再次被邀参加第八十五届国际(法国)发明展,他再次举债前往,又欠了4万元债务。“当时工资才100多元,借债参展真的是需要勇气。”林占熺说,他要通过这一国际平台再次向全世界宣告:菌草技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林占熺说,他至今对那次获奖的一幕记忆犹新。当颁发给国外参展者的大奖——“国土整治规划部奖”时,主持人念道:“获得这一奖项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展者林占熺,请上台领奖。”林占熺不懂法语,没听出来。第二遍,林占熺听出似乎是在叫自己的名字,但又担心听错了,怕闹出笑话,不敢走上台。主持人第三遍宣布时,一位懂法语的华人用汉语叫开了:“林占熺先生在哪里?你得奖了,快上台领奖!”林占熺这回听清楚了,快步朝领奖台走去。
      轮到获奖者讲话时,不善言谈的林占熺激动地说:“我是来自中国福建省的一位发明者。作为一个中国的发明者,能在这里获奖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但更值得高兴和庆贺的是自己的发明能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虽然屡获国际大奖,林占熺仍致力于为菌草正名。1996年,首届菌草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福州市举行。林占熺感到,这正是给菌草一个准确的界定并取一个世界通用的名字的好机会。会上,由他提出的对菌草、菌草技术、菌草业的界定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同,菌草也以汉语拼音“JUNCAO”,作为国际通用名字。
      事实上,菌草技术在国内也很“吃香”。菌草技术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科技扶贫首选项目等,在全国31个省(市)388个县推广,成为当地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们更是对菌草技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议拨出省政府财政专款100万元,支持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使中国有了第一个有关菌草的实验室。
      2011年年底,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正式落户福建农林大学,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林占熺种植的灵芝

      菌草援外
      2009年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率团访问斐济期间,看到这个国家食用菌需求很大,特向该国领导推荐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2011年9月,中斐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援助斐济菌草项目换文协定。
      “我们将在斐济创建一个象征中斐友谊的菌草生产示范基地。”今年2月,林占熺第二次远渡重洋前往斐济,去履行国家交给他的一项新的菌草援外任务。
      菌草援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对于林占熺来说,菌草援外任重而道远。
      据介绍,1994年,菌草技术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1997年,菌草技术就被列为援外项目。我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于1998年换文确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援助巴新的合作项目。此后,福建省与东高地省又签署了《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东高地省菌草项目示范点气温白天高达摄氏50多度,晚上低至6-7度,给菌草生产带来新的难题。如何解决?
      林占熺一行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搭建起菇棚、菇架等生产设施,克服困难菌草育菇。白天,他们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四处奔波,调研考察当地草本植物资源及气候条件;夜晚,他们伏案在摇曳的煤油灯下查找资料、整理数据,寻找新技术本地化的最佳方案。很快,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保持土壤温度的新栽培技术——阴畦复土栽培法,并选用当地丰富的野草和咖啡壳作为生产原料,成功地栽培出各种菇类。
      与此同时,林占熺在菌草基地开设培训班,分批培训了数百名技术骨干。林占熺亲自为学员们讲课,还带着学员来到野外,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识别各种适用种菇的野草,怎样做好菌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菌草生产很快从鲁法示范基地扩展到巴新的三省十区,种出的菌草产品畅销巴新的莫尔斯比港、莱城、哈根等地。许多农户通过菌草生产获得丰厚的收入,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
      林占熺说,在巴新、南非、莱索托、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一个农民种10平方米菇,一年可挣3000至4000美元,是当地人一般收入的2倍以上。菌草种菇管理简便,当地农民只要往菌床上浇水管理7天后就可以采收食用菌,他们把菌草项目喻为“来钱快”项目。
      “扶贫、援外工作都是在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进行,菌草科技人员长期身在异国他乡,舍小家为大家,顶烈日、冒风沙,与酷热、干旱、寒冷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承受着不稳定环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林占熺说,他的团队中,有的同志已经连续11年春节在国外度过,有12位同志在宁夏连续工作了10年以上。
      即使这样,林占熺的同事、学生纷纷加入扶贫、援外等项目,女儿林冬梅也从国外归来。林占熺说:“我早年学的是俄语,而菌草国际化需要英语人才。冬梅在新加坡留学且已经考上新加坡教育部门的公务员,一直在回来和不回来之间犹豫,但看到我工作很忙很累,决定回来帮助我。”
      据介绍,菌草技术先后19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获14项发明专利权。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已先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莱索托、斐济等国实施援外项目;与南非、巴西、马来西亚等国政府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49期,为86个国家培训了专家、官员及农技人员1527人。
      虽然扶贫与援外繁忙,但林占熺始终致力于菌草科学研究。菌草技术也已从当年的栽培食用菌,发展到如今的保持水土、发电等,成为具有经济、保健、生态、能源、文化五大功能的新型产业。
      早在1993年,林占熺在福建长汀县试验种植菌草,当年地表径流减少30%,土壤侵蚀量减轻78%,每公顷水土流失地每年减少土壤侵蚀60-70吨。2011年,林占熺在福建建立18个试点县,共种植菌草6000多亩。结果证明,菌草的根量大,网络土壤的效果好,蓄水保土能力强,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并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生态环境。2010年在宁夏中部荒漠干旱地区种植菌草亩产鲜草达4万斤;2011年在西藏米林县种植菌草治理流沙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在卢旺达尼罗河上游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和连城县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又有新的进展。
      这两年,林占熺正在着手研究如何利用菌草技术帮助内蒙古、宁夏等地保持水土,防止沙漠化。林占熺说:“把菌草技术用于沙漠化治理,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做成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关键词: 林占熺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