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俯首甘为孺子牛——见证《一个农民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7-06-13  【作者】:阮养进
     QQ截图20170613115530
      巍巍院后山下,有一个小盆地,零星散落着几个小村庄。其中"花桥头"村因其独特的风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备受瞩目。
      “花桥头”这个诗一般的名字,告诉世人:百花桥头,花丛深处,英才蕴育,能人辈出。
      有一位出色的能人,他就是"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的创始人彭兆旺先生。这一新技术,让全国香菇生产像满园春色的鲜花,一夜之间,开遍田野、庭院。这一新技术,是食用菌百花园里的一束奇葩,被国外媒体称为"生物原子弹爆炸";彭兆旺先生被业界誉为"世界菌棒食用菌产业之父"。如今,菌花遍地开,菇香四溢飘。
      大甲乡地处偏僻,山高水冷,交通闭塞 ,信息短缺。千百年来,发展小农经济,"牛拉犁,锄耕地"是大甲农耕的生动写照。七、八十年代,大甲乡是古田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有句顺口溜可见一斑,"吃的甘薯饭,穿的粉袋裳,住着低瓦房,烤火笼取暖。""若要盖竹(大甲)兴,除非黄土变成金"。如今,大甲撤乡建镇,交通便利,家家户户盖起新房,街上商店林立,商品玲琅满目,工业园区一片繁荣景象。春风化雨,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给大甲镇的变化是巨大的。现在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就是昔日的花菇栽培试验基地,那高高的八层楼还是那么雄伟壮观,见证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香菇产业的繁荣景象。大甲镇翻天覆地的变化缘于此地,缘于花桥头农民彭兆旺先生。他率领乡亲种植香菇,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脱贫致富,造福一方。随着香菇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品种的更新,迄今仍为当地乃至全国菇区农民的致富发挥着惊人的作用。他助人为乐、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地传为佳话。
    QQ截图20170613115628
      大甲镇属于高海拔山区,山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劳动力富余,全镇拥有林地面积12.8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0%。
      出生于1948年的彭老师,自幼勤奋好学。家乡背朝大山面朝岗,大山深处菌菇藏,他从小就喜欢和朋友到大自然中去釆摘野菇。1965年,他兄长彭兆燧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带回白木耳试管母种,计划在生产队里开展椴木栽培白木耳试验,可生产队里有人不相信此项技术。于是彭老师动员了11位社员,参与合作椴木栽培白木耳试验,兄长回乡作栽培技术指导。共种植了3立方米的椴木白木耳,当年收入了1800元。这使他对食用菌栽培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酷爱着这份事业。七十年代初,他信心百倍,试验椴木栽培香菇技术,一举获得成功。
      197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无意中发现,香菇栽培种在菌种瓶内也能长出菇来,说明香菇可以用培养料中栽培。他喜出望外,夜不能寐,经反复思索和设计,一个大胆的研究方案水落石出,即:纯菌种栽培、集中发菌、室外脱袋出菇管理",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研究探索。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研究中试期间, 他历尽千辛万苦,遇到种种问题,在没有文化、信息、资金、任何设备的情况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进行研究,一一攻克了技术上的种种难关。遇资金困难,他将父母准备盖房的材料变卖,作为研究的经费。文革时期,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影响,菌棒被公社全部没收,彭老师曾被当成教育的对象,在大甲"五境堂"学习近半个月。失败和挫折并没有削弱创业的意志,也从未停止过对银耳和香菇栽培技术的尝试和研究。凭着满腔热血和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于1980年研究获得"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的成功。
    QQ截图20170613115701
      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彭老师站在时代前沿。 1982年,彭老师动员邻里亲朋好友6户,将自己的6000元借于他们,又将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做为起动资金,彭老师作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香菇获得丰收,6户人家均成为万元户。
      83年彭老师把栽培技术推广给本乡的70多户农民,当年栽培成功率达96%,引起了大甲乡人民政府的重视。
      1984年,大甲乡书记林而森、乡长余祚和三顾茅庐,邀请彭老师为民办实事。并成立大甲乡食用菌公司,由彭老师当任经理。上级号召农民脱贫致富,争创万元户。确定“室外木屑袋栽香菇”作为脱贫致富项目,发动全乡农民,人人种植香菇。并釆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致富,如:菇农种植香菇成本从信用社贷款,由菇农5户一组连保;菌种由公司统一制作,按成本价供应生产户;机械设备、生产辅料,以进货价按需发给生产户;发放给菇农的辅料、菌种等资金待收成后收回;组织技术人员分成16组到各行政村作现场技术指导等等。1984年全乡1400户菇农,栽培菌棒1200万个,经过一年时间,完成脱贫率达98%。一石激起千层浪,脱贫率之高,引起了宁德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5年宁德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专员陈增光号召地区七个县的山区以这项技术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力来抓。
    QQ截图20170613115733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两次到达大甲视察。考察了菇农种植香菇的情况,走访了彭老师的家庭,并表达了政府的关心。习书记在与彭老师的亲切交谈中,详细了解了该项技术推广的难度和风险状况,积极鼓励彭老师再接再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脱贫致富。并指示彭老师尽快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为更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贡献。
      几天后,宁德地区就将此项技术列入“星火计划”。过了几天,彭老师就接到地区食用菌办主任通知,请彭老师到闽东各县,为山区农民作专业技术培训
      习书记的到访,是对这位突出贡献农民最好的肯定。同时,大甲乡党委政府所作的大力发展香菇生产的经验总结,被收入中共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典型材料汇编《滴水集》中,作为经验推广。
      在媒体和电视台的宣传下,得到全国各地领导的重视,从1986年~1992年,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日接待人员达200人。参观时,公司免费提供雨鞋、雨伞,免费食宿,免费培训。由于技术上需求,全国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聚增,经彭老师培训后推荐到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多达千人。
      为何会引来那么多的人关注,因为“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有几个特点:易于大面积推广,周期短,就是香菇生活的周期从2~4年缩短为8个月;成本低,就是比原来成本降低50%~60%;产量高,就是产量比原来提高5~6倍。该项技术最大的创新,就是室外栽培,袋料栽培。好奇心驱使我去深入了解,去尝试栽培。
    QQ截图20170613115806
      我亲身经历种菇全过程,亲身感受到乡亲们在彭老师的帮助下,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历程。
      1983年的一天,我和朋友去参观彭老师种植的香菇。当我们走进菇棚,掀开塑料薄膜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只见一排排菌棒上,长出了蜜蜜麻麻的香菇,让我激动不已。
      彭老师接着说:“这是我去年4月份栽培的香菇,11月开始长菇,直至现在。你若有兴趣的话,我教你栽培技术”。一句话让我激动万分。
      我再次上门拜访彭老师时,看见大厅上来了许多乡亲。他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种植香菇的基本环节,我们都一一记下。
      我的兄长种植香菇, 我帮助作技术指导,按照彭老师所讲的原料配方比例表,釆购原材料进行生产。从制作塑料袋、拌料装袋、打孔贴胶布,到菌棒灭菌、接种的各个过程,遇到不懂之处,就上门请教彭老师。每次上门,彭老师都耐心讲解、真诚帮助、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
      按照彭老师的指导,接菌后的菌棒选择在阴凉通风处,两堆之间留出通风道,还要经常翻堆和放气增氧。他还告诉我高温季节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
    QQ截图20170613115817
      按照彭老师要求,搭盖菇棚时应做到“三分阳,七分阴,花花太阳晒得进”;菌棒的转色是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促使白色菌丝倒伏,让菌棒尽快转色。
      当菌棒长出菇蕊时,我又到彭老师家里,咨询出菇后的管理。彭老师交待说,出菇后不必喷水,因为菌棒上方盖有薄膜,农田里泥土潮湿,空间湿度达90%,适应香菇的生长。并做好通风管理。
      当长出第一潮菇时,蜡烛菇较多,彭老师说:“由于菌龄不够,没有达到生理成熟,因此会长蜡烛菇”。
      当第二潮香菇釆收完后,裸露的菌棒失水严重。 不知如何补充水分,于是来到彭老师菇棚参观学习,刚好彭老师也在指导工人对菌棒浸水,旁边站满了前来学习的乡亲。只见菇棚里挖一土坑,内铺薄膜,大家帮忙着将菌棒排入土坑,然后用木板压住,用铁线绑牢,再向菌棒的坑里灌水,水灌满后,彭老师吩咐乡亲们:浸泡菌棒要维持12小时,然后将菌棒排架出菇。我们一看便知。
    QQ截图20170613115829
      彭老师首创浸水方法,还流传着一个故事:那是在中试时,香菇生长第二潮后,却不长菇了。他日夜思索,苦苦寻求解决办法,茶饭不思,彻底难眠。
      到大自然去走走,散散心。一次偶然机会,他沿着村前的小溪边漫步,顿时发现水潭边的菌棒长出一朵香菇。眼前一亮,心里的疙瘩一下子打开,笑容挂在了脸上。原来产菇后的菌棒不再长菇,是因为水份不足,受其启迪,他终于解决了通过浸水继续长菇的关键环节。瞬间发现,却浓缩了彭老师几十年的心血。
      那真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年底至次年4月,菌棒长了四潮香菇。那时市场鲜菇无人收购,只能用木炭烘干出售,一斤可卖到18元,种植8000个菌棒,盈利一万多元。一年就成了万元户,让我兄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此后,我将彭老师那里学到的香菇栽培技术向亲朋好友推广,也帮助了他们脱贫致富。
    QQ截图20170613115939
      彭老师这种不慕私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山区农民朴素的情怀。他不仅教会了我、指导了乡亲们种植香菇,把这一技术无偿推广到本乡、县、地区,而且为国内蜂拥而至,渴望学习"室外木屑袋栽香菇"的人们进行无偿培训。总共培训人数大到3200多人,接待咨询20000多人,免费发放技术资料6000多份,推动了香菇业的快速发展。1986年,彭老师应龙岩地委和上杭县政府邀请。培训农民、亲自教农民种菇,免费扶贫,不图报酬,在全省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因此、省政协开表彰大会,并授予彭兆旺"孺子牛"称号。该技术又被迅速普及到其他各类食用菌的生产上,为中国成为世界食用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
      “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获得成功,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1985年,在大甲乡召开全国香菇种植技术推广经验交流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领导及记者共计一千多人,大、小车有一百多部,停满三里长街,整个山村沸腾了。百“花桥头”,人头攒动,迎来和煦的春风。菇香飘万里、来客如蜂涌。
    QQ截图20170613115950
       彭老师发明的"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新技术,使大甲镇成了闻名全国的袋栽香菇技术发源地。这一新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这一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中国香菇产业的腾飞,使我国成为香菇出口第一大国,这一新技术的发明成为世界食用菌栽培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彭老师在香菇技术上的重大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许多奖项,1985年以来,曾获得县、地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村致富能手”、宁德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福建省劳动模范”、1987年获省政协授予“孺子牛”称号等20多项荣誉。1989年被提拔为国家干部、任大甲乡科技副乡长。
      据情缘香菇播报报道:中国历来为香菇主产国。二十世纪由于日本科技进步,段木接菌种法栽培技术引领香菇生产发展,日本香菇生产量曾经一度占全球香菇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八十年代中国推广应用木屑培养料栽培香菇,重新坐回全球香菇产量第一的宝座。而全国香菇产量的快速增长,功推彭兆旺。著名学者、国际热带菇类协会员主席、中国和国际蕈菌界所尊崇的长者张树庭先生为彭兆旺先生题词:“菌棒贡献大、功推创始人”。
    QQ截图20170613120003
      一个山区普通的农民,他一生致力研究香菇栽培技术,虽然自己未获,却让天下人共享其技术而获,犹如阳光普照,给予却不图回报。由他创立的“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彭世菇业”还在为世界菌业、为消费者服务。彭世菇业通过三代人50余年的努力,与时俱进,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化、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运用世界最新的技术、设施、工艺和品种,在生产、销售和配送等领域全面实施国际标准,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服务;开发了鲜活食用菌及活体蔬菜的生产与销售,产品供应上海、苏州、杭州及周边市区的高端餐厅、酒店。彭老师现在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他无怨无悔,心满意足。
      有人问彭老师:“你默默奉献,目的何在?”彭老师诚恳地答道:“我是一位普通农民,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心存感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春秋时期的老子道“终不为大,能成其大”。彭老师的"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在国内大面积推广,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欣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联合制作的《一个农民的贡献》,即将和广大观众见面了。该片记录了主人公彭兆旺培植菌菇五十年,率领山区乡亲摆脱贫困,为国争得荣誉的探索精神,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时隔35年,我再次拜访彭老师时,他已步入古稀之年。看他削瘦的身体,我的心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是啊,人生几度秋,岁月不饶人。彭老师和我在别具一格的大棚茶吧里,边泡茶、边聊天。从椴木栽培白木耳、香菇,到进入学习班学习;从突发其想用木屑代替椴木栽培香菇,到科学设计菌棒大小;从使用打孔贴胶布接菌,到利用菌块接菌。改进后,每筒节约成本1毛3分,光这一项改进,每年为全国菇农节约上亿元。说到激动处,彭老师开心地笑了。他又是端茶,又是削苹果给我。接着聊到研发菌棒浸水,如何创办食用菌公司,建设八层楼和九溪电站;如何开展免费培训;回想起习书记和他亲切交谈、勉励他为社会做贡献,此时此刻,他激动不已;聊到95年8号、12号的那两场台风,让他的事业损失惨重,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把他从浪尖上摔到低谷,为了还贷,工资被扣13年,到2008年才还清借款,觉得世事无常,感慨万千;聊到上海创业,后继有人,又心生安尉。我们从下午一直聊到了晚上九点。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QQ截图20170613120015
      彭老师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一心一意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不愧是一位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情操的人。
      像彭老师这样默默奉献、为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多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多爱护、关怀他们的家庭与子女,使他们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但愿彭老师身体健康,一切吉祥!
            
     
    关键词: 彭兆旺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