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会展报道 » 正文

    贵州日报:贵州:从食用菌产业大省向强省跨越


    【发布日期】:2019-11-17  【来源】:易菇网  【作者】:陈俎宇等
    【核心提示】:在2019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介绍,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和实施“五大工程”,贵州食用菌产业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30亿棒(万亩)、产量达110万吨、产值达130亿元,累计将带动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杨昌鹏具体介绍了食用菌产业“五大工程”的推进情况。

    安龙县大秦农业科技公司产菌车间一角。 雷忠明 摄

    食用菌清洗车间。

    11月15日,苏正栩赶回安龙。 

    之前几天,他特意到重庆、成都、深圳、广州、南宁、昆明等各大城市的市场跑了一圈,了解食用菌市场的最新行情。 

    11月16日,2019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龙开幕。 

    苏正栩是安龙县笃山镇云上村治保主任、致富能人。2018年,在他的带动下,云上村筹资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340个,并由党员、致富能人、种植大户、贫困户抱团组建安龙县耕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菌棒加工厂。 

    有企业带动,有合作社作保障,有能人跑市场,云上村的香菇经采摘分类后在3至4天内就能以“最好的模样、最鲜的口味、最优的品质”进入全国市场。 

    贵州食用菌将随产业发展浪潮迎来更大的希望。”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说。 

    五大工程”助食用菌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贵州今年底将进入全国食用菌产业第一梯队。” 

    在2019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介绍,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和实施“五大工程”,贵州食用菌产业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30亿棒(万亩)、产量达110万吨、产值达130亿元,累计将带动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杨昌鹏具体介绍了食用菌产业“五大工程”的推进情况。 

    实施菌种工程。建成24个省级栽培种生产基地和1个院士工作站,实施大宗和特色食用菌2个科技重大专项,在全国率先将食用菌品种认定制度纳入省级农作物种子条例,规范了菌种流通。
    实施菌材工程。加快推进菌材林基地建设,实施优质菌材选育及种植技术科技重大专项,在安龙、道真等县建立菌棒配方优化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菌材林栽植面积8.58万亩,计划到2022年全省建设菌材林基地150万亩。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1亿元,支持农银企产业共同体食用菌项目19个,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20.8亿元。全省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已达766家。其中,今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企业1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经营主体集群。 

    实施人才保障工程。邀请16位省外知名专家和29位省内专家组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专家组,聘请李玉院士作为技术顾问,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同时,安排财政资金6000万元支持食用菌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加大食用菌种植、管护、采收、分拣、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培训力度,做到“技术服务到菇棚、技术要领到菇农”。 

    实施绿色发展工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总结推广菌渣肥料化等7种废菌棒综合利用模式,实施废菌棒综合利用及产业化示范科技重大专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绿色发展。 

    三创三培育”着力打造“黔字号”品牌 

    随着黔西南“万峰林”、毕节“乌蒙山宝·毕节珍好”、铜仁“梵净山珍·健康养身”3个主要区域公共品牌,“织金竹荪”“大方天麻”等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贵州食用菌产业品牌效应正不断增强掌握标准,才能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今年以来,全省围绕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紧盯产业、产值、产品,聚焦食用菌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构建,着力在产业标准“三创”上下功夫。 

    创设智库团队。成立贵州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生产、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智囊团”作用,深度融入食用菌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全过程提供专业化支撑。 

    创立产业规范。2019年正式批准发布食用菌地方标准11个,结合省情实际编制发布《贵州省食用菌技术标准体系》,涵盖现行的62个国家标准、92个行业标准和8个地方标准,覆盖菌种、加工、采收、贮运、生产技术、设施设备、检验检测、产品、品牌、安全等全产业链。
    创建产业示范。持续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印江自治县国家食用菌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织金县国家竹荪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已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了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同时,着力树立“黔蘑菇”新形象,大力培育品牌价值、品牌生态、品牌体系,着力打造“黔字号”食用菌品牌。 

    作为全国少有的全域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理想地,近年来,贵州深挖好气候、好生态、好品质“三好”优势,围绕“绿水青山、黔菇飘香”“青山绿水、黔菇味美”品牌内涵,大力培育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从质量、服务、技术创新、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五个方面提升食用菌品牌价值。同时,由贵州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为牵头单位,联合贵州省菌物学会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贵州省食用菌公用品牌集群”,助推食用菌产业品牌结构升级和一体化推进,培育品牌生态。此外,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和帮扶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申报有机产品认证。全省现有15家食用菌企业和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基地面积0.67万亩,着力培育品牌体系。 

    贵州还严格质量管控,创新食用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构建了“贵州省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打通了食用菌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追溯最后一公里,为“黔菌出山”提供了可靠的品质保障。 

    产业革命”推进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

    携手黔菇“钱”路宽。 

    11月16日,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招商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项目20个,签约总金额达19.258亿元。签约企业来自广东、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作为全国最大的夏菇生产基地,黔西南州食用菌备受青睐,现场签约项目12个。“这是我们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抓住企业家、科学家、银行家‘三家’,在资金整合、政策支撑、要素聚集等方面下足功夫,在强化利益联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上精准发力,初步实现的裂变式发展。”黔西南州委书记刘文新介绍,至10月底,黔西南州今年累计种植食用菌4.529亿棒(万亩),产量19.27万吨,产值25.15亿元;种植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8家),合作社21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1.14万人,实现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共赢。
    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是贵州食用菌产业初步实现裂变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尤其今年以来,贵州全省上下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把食用菌产业作为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及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和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兜底产业来抓,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菌种、菌材资源要素得到夯实。24个省级栽培种生产基地和1个院士工作站初见雏形,一批具有菌种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落户贵州;通过“外调内建”,今年将完成50万亩菌材林基地建设,在安龙、黔西、道真等县建立菌棒配方项目示范基地。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省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已达76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今年新增8家),设计产能大于1000万棒/年的生产主体有77家,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企业集群。 

    产业集聚效应初见规模。初步形成黔西乌蒙山区、大娄山区-武陵山区等5大产业带,黔西南、黔东北、黔西北3个产业集聚区也初具规模,织金竹荪、安龙香菇、玉屏茶树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不断涌现。 

    人才基础逐步夯实。依托现有科研院所、重点企业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形成一个由省内外45名专家组成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专家团队;多部门联合举办食用菌产业技术培训班,引导企业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实操培训,一批食用菌产业技术型农民正在涌现。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菌种、菌材供给能力,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强化品牌与市场建设,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扎实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杨昌鹏介绍,我省将持续推动食用菌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产业布局由广泛覆盖向优势区域集中,让全省食用菌产业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从食用菌产业大省向强省跨越。(陈俎宇 方林 钱星星 彭芝莉 黄飛鸿)


     
    关键词: 安龙 贵州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