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林占熺的“菌草”人生


    【发布日期】:2012-07-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龙超凡


    2011年7月,林占熺赴西藏探索如何用菌草治理流沙。 资料图片
     

      用漫山遍野的野草代替木材栽培香菇、木耳、灵芝,你相信吗?
      我们知道,香菇、木耳、灵芝应该长在深山老林里。野草里种,行吗?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
      近日,在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教育部展区中的一个圆形展台上摆放着茶褐色的香菇、乳白色的玉菇、金黄的灵芝等美丽夺目的食药用菌,引来人们频频驻足拍照。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都是用以草代木栽培出来的。
      坐在展台边的一位身穿白衬衣、黑西裤的六旬开外老者,身材微胖,貌不惊人却神采奕然,正与几名学生攀谈着。
      这位老者,便是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占熺研究员,是世界菌草技术的发明人,被人们称作“菌草之父”、“菌草鼻祖”。
      事实上,早在1986年,林占熺便利用山间野草——芒萁和五节芒成功种出了香菇,标志着以草代木种植食用菌完全可行。由于解决了用木材种植食用菌导致生态破坏的“菌林矛盾”,他获得了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荣誉。
      尽管研究菌草的初衷只是解决“菌林矛盾”,林占熺及其团队却把菌草产业越做越大。截至目前,林占熺及其团队可用45种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栽培55种食用菌、药用菌,并延伸至以草代煤发电、沙漠化治理、扶贫和援外,为菌草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林占熺与2米多高的巨菌草


      野草里种出蘑菇
      1943年,林占熺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林占熺便目睹了革命老区农民的生活贫困,渐渐地萌发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愿望,以致他的高考志愿填写的全部是农业院校。
      林占熺如愿以偿。1968年,林占熺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被分配至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工作,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用段木、木屑发展食用菌,不断消耗森林资源,最终必定会诱发生态灾难。”林占熺工作不久便发现了菌林矛盾、菌粮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芒萁繁殖能力强,满山遍野皆是,林占熺儿时也曾用芒萁和面烙饼吃。可否用芒萁替代树木栽培香菇?1971年的一天,林占熺脑海里突然萌发出这个念头。询问三明真菌所的老同事,得到的答复是“没人做过,可以尝试”。
      后来,林占熺被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从事行政工作,一干就是8年!而且,他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再后来,林占熺居然“弃仕从科”了!林占熺说,他始终没有忘记穷苦农民,而“从仕”难以专心搞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
      采访时,林占熺回忆起真正让自己狠下心来开展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的事件:1983年春,他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革命老区龙岩长汀县,见到了因生态失衡导致河流比稻田高的“悬河”,也目睹了不少老区人民的“一贫如洗”。
      回校后,林占熺一头扎进野草育菌的研究,尽管他面临的是白手起家的窘境。林占熺说,当时甚至不具备科研条件,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没有正式的研发单位可申请立项,没有可供研发的实验室,没有研发资金与设备,没有能确保的研发时间……
      没有实验设备,就自己寻找最简易的“替代物”。林占熺找来了饲料粉碎机,将选中的芒萁粉碎作为培养基;从废弃的自行车上取下钢线,磨光后作为接种针,向学校其他实验室借来了20支玻璃试管,用于培育菌种
      为了获得科研经费,林占熺向上级递交了“野草栽培食用菌”立项报告,但因尚不是正式科研单位,报告被退回来了。林占熺并未泄气:“有为就能有位,只要能尽快拿出成果,有关部门肯定会鼎力支持的。”
      林占熺把芒萁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后,植入世界菇类产量第二位的香菇菌种,正式开始了“野草种菇”的实验。
      每天,林占熺起早贪黑地做实验,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人心疼地劝他:“占熺,你可不要玩命啊!”林占熺却微笑着回答:“要想在科学实验方面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仅靠正常的上班时间是不够的,不把业余时间好好挤出来,就别想有所突破了!”
      一个个春秋过去了,林占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始终没能找到适合在芒萁培养基上种植香菇的方法。“成功往往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林占熺并未放弃,而是坚持日复一日地进行实验。
      1986年的一天,林占熺在收拾实验仪器时意外发现菌种瓶的瓶壁上长出了一朵香菇,这是用芒萁做培养基种出的第一朵香菇!那一刻,林占熺喜极而泣!
      随后,林占熺用塑料薄膜袋来栽培香菇,做了80筒,分别用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草做培养基,都长出了香菇!
      不久,一份份检测报告传出了喜讯:检测报告证明,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草的粗蛋白质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均比传统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高,一般可高3至6倍;这些野草不仅可以替代木屑,而且可以替代部分麸皮、米糠来栽培食用菌和药用菌。
      “用野草栽培的食用菌,不仅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较高,营养丰富,而且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林占熺说。


    2008年,莱索托成立妇女菌草生产合作社

      菌草技术走出实验室
      以草代木实验成功后,林占熺朝思暮想的是尽快让菌草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农村,让农民们学会用这项致富技术。
      然而,新技术推广何其难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便从国外引进了“段木栽培技术”,即栽培香菇都是用木头或木屑,这一技术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解放思想不容易,我自己也曾受过传统做法的影响。”林占熺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过去的理论是种菇必须用干材料,否则菌种会死掉。因此,福建早期用于栽培香菇的木屑都是晒干后粉碎,于是自己早期种菇时也把草晒干再粉碎,近年才发现用鲜草效果更好。”林占熺说。
      福建尤溪县是林占熺推广成果的第一站。尤溪县是全国24个重点林业发展县之一,林业资源相当丰富。林占熺说,“尤溪县推广难度较大,只要能证明菌草同样能让尤溪县农民增收致富,那么对其他地方就有说服力了。” 
      1988年至1995年,林占熺先后47次赴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举办了120多期的短训班,参加听课的群众近2万人,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尤溪县的所有村落。而且,林占熺没有收取分文讲课费。
      其间,林占熺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是1989年的一天,由于要指导10多个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林占熺在指导尤溪县农户后,急匆匆地坐上了回福州的长途客运汽车。汽车在山区崎岖不平的蜿蜒小道上盘旋,在一个急拐弯处,汽车突然失控,朝一旁的山沟翻滚下去,掉入齐腰深的水沟里。坐在汽车第二排的林占熺只感到头部突然遭到一阵猛烈的撞击,便不省人事……
      “老林!老林!”林占熺听见助手吴兆辉叫他。林占熺说:“我听见了,却没法应答,说不出话来……”
      林占熺获救了,但左肋骨断了两根,而坐在他前排的2名乘客却在车祸中去了“天国”。手术后,医生要求林占熺起码在医院疗养、观察7天。想着与示范点农民的约定,想着他们打来的求教电话,住在医院的林占熺躺也不是、坐也不是。
      “农民指望我们的菌草能帮他们早日脱贫。如果时机抓得好,今年他们每户起码可以增收2000-3000元。”林占熺的家人劝阻不住,他们只好搀扶着还绑着绷带的林占熺,提前出院。于是,在医院呆了4天后,他跑到尤溪县去了。
      功夫不负痴心人。首批尤溪口镇、梅仙乡两个试点乡镇,共种植香菇5.23万筒,27个示范户全部获得丰收。随后,菌草作为科技兴农项目,又在尤溪县14个乡(镇)112个村全面推开,共有4236户农户参与示范生产,当年完成584.3万筒(袋),产值1300多万元,农民纯收入899万元。
      紧接着,“尤溪效应”产生了! 1987年至1990年,福建各地相继引进、推广菌草新技术,取得良好的效益。据当时的国家科委农村中心和福建省科委组织验收的数字显示,1991年至1995年,福建共示范推广菌草食用菌12.39亿筒(袋),累计增加值22.46亿元,节约阔叶树木材51.26万立方米。
      这些骄人数字的背后,也浇注了林占熺弟弟林占华的鲜血。在安溪县指导推广菌草栽培技术时,因锅炉爆炸,刚读完硕士的林占华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为什么让弟弟参与进来?“我发现野草栽培食用菌技术后,自己感觉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我的家乡闽西漫山遍野都是芒萁,要是老百姓都用它来栽培食用菌,让农民增加收入该有多好啊。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新技术又需要人来实践和推广。”林占熺说,弟弟当时在外企工作,是自己建议他回来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的。
      林占华的献身,成了林占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 林占熺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