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良工机械有限公司
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文化 » 正文

    浙江人物传说与风俗


    【发布日期】:2010-09-10  【来源】:浙江文化信息中心

      浙江的人物传说,大致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由古老神话演变而来;二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加工,三是虚拟人物的精心创造。这三种人物传说大多因主人公与人民的关系密切,或同情人民的疾苦,或为人民做过好事,人们便发出种种感念之情,而形成民间的信仰,或为祭记、庙会等风俗的起源。下面举影响较大而又为浙江所独有者,分别以先传说后风俗的顺序加以叙述(下同):
      1、源于神话人物传说与风俗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转向了人与人之间的杜会矛盾,部族战争,民族迁徒,英雄业绩,发明创造等等,引起人们对于自己历史的关注,产生要求传颂的强烈愿望,从而使不少古老的神话演变成为新兴的传说。
      舜的贤能,千古传为美谈。全国各地都有舜迹,并有“舜迹遍江南”的传说,自六朝以来,不少典籍都记载舜生子浙东。唐《括地志》引《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传说尧禅位于舜,尧的儿子丹朱,要争皇位,引起争乱,舜避乱而回上虞故里。后来,平丹朱后,百官齐集上虞来请舜继皇位,舜为迎百官,造桥相迎,故有百官桥,后来成为一个城镇,名“百官镇”。又有传说讲舜不愿与尧儿子争夺皇位,回到故乡,当时有大水阻挡,舜无法过渡,林中突然奔出一头巨象,背舜过江,因此后人名此江为“舜江”(即今曹娥江)。还有传说讲余姚为舜后支庶所封之地。因舜姓姚,故名余姚。因为有这些传说,所以越中旧有三个“舜王庙”,一个在上虞,一个在余姚,一个在绍兴。每年九月廿七日为其庙会。
      禹治洪水,传统的看法是个神话,后被史官历史化,近年有人从金文考证禹是否实有其人。关于他的传说,在浙江境内十分普遍,情节大同小异,而以绍兴的“禹穴”传说最为著名。据《史记·夏本纪》:“或言禹会诸侯江南,升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山上有“窆石亭”,亭里的“窆石”,相传是大禹大败下葬时引棺榔入穴所用的工具。民间还传说大禹生前曾娶涂山女为妻。涂山,据今人的考证,其地望正是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北。因为有这些传说,所以会稽山下建有“禹王庙”,相传该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经历代修聋扩建,到明代已颇为壮观,100多级青石台阶从山脚仰铺陵庙大门,进门层楼迭殿,共三进,正殿、偏殿白壁丹楹,飞檐反宇,其景嵯峨壮丽,为历代祭礼大禹的所在。相传三月初五,为祭禹王之日。
      与大禹同时候在浙江治水的还有防风氏。防风氏被戮的传说,古籍早有记载,今天得到的口承资料也很丰富,两者得以互证。相传防风氏为古汪芒国国君,漆姓,守封、禹之山。封山在今浙江德清县二都乡,禹山在该县东南,今武康一带为其领地。《国语·鲁语下》载: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禹处死。为什么防风氏会迟到呢?今治神话传说的专家袁坷在《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说:“可惜我们在古书的记载里,还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只好存疑。”笔者曾为此赴德清县考察:有口承资料说:当时苕溪山洪暴发,防风氏为洪水所阻。又说禹杀防风氏时,防风氏白血升天,禹觉有异,经查,始知原委,因错杀防风氏,故建祠,设春、秋二祭(每年三月初三和八月二十五日)。
      舜王、禹王、防风王,是浙江的三大崇信,其祭祀、庙会的隆重与规模,非同一般。这祭祀风俗,把传统的美德留传于后世,今天虽不再存在,但解放后对于历史古迹的修缮、整理与恢复,仍是这种传统良风的延续,同时还排除了迷信的因素。庙会风俗,一般也是寓教于乐,一种是祭祖演戏;一种是迎神赛会,也有两者兼而有之者。笔者曾调查过绍兴等地的庙会。知道迎神赛会的一般情况,大致如下:
      庙会组炽均有“会首”,并置庙产,均属上好良田,以敷迎神赛会的开销。各村根据分工,有专门的“会货”,诸如乐队、抬阁、舞龙、舞狮、高跷等。出巡时有雄壮的仪仗,诸如四锣鼓、八执牌、四号炮、四清道、八乐队等。凡巡行所到的村庄或宽畅的街口,都搭有一个“供棚”,供有五牲福礼,并有专人迎侯,各式队伍到此都要表演一番。“会货”后面,是提香炉的队伍,随后是由32人或64人组成的“迎神队”,手提迎神器,里面插满香烛,左手插腰,一律“三步一回头·回头一跪拜”(就是先跨前三步·再回头对神轿跪下一拜,拜罢再转身向前跨三步,循环往复),仪表庄重,步履端正,显出十分虔诚的样子。接着“神轿”,前侍卫,后大纛。卫队32人或64人,均戴;头盔,穿锦袍,佩宝刀,踏粉靴,执令旗、令箭和大印。神轿后面是囚犯,扮者都是原先许愿者,现为之“服刑”,也算还了愿心。队伍有数里之长,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2、有真实原型的人物传说与风俗
      在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说中,有些历史的原型因素大一些,有些则只有某些历史的影子,有的甚至与历史及人物本身的真实经历无关,也还有的甚至完全有悖于历史,只不过是借用真实历史人物的姓名进行艺术发挥罢了。这里既有附会、捏合、也有幻想、虚构。总之是从生活原型走向艺术典型。
      西施的传说,在浙江几乎妇孺皆知。相传西施出生在今诸暨r萝山西施村,本姓施,名夷光,出身贫寒,父鬻薪,母浣纱。春秋战国时,越败于吴,勾践君臣被俘,沦为吴王驾前马夫;受尽凌辱。越国大夫范蠡为使吴王沉于美色,以图洗雪亡国之耻,便选美女西施进 贡。西施深怀报国之心,在她与乡人惜别、赴吴宫的路上,演出种种佳话。后经十年努力,越终于灭吴。
      西施为国献身的精神,受到乡人的高度赞扬,许多传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从而称她为“天下第一美人”。今诸暨县城南二里有西施浣纱处,在浣纱溪边一块方石上,又有“浣纱”两字,相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也有说出自褚河南之手,称为“浣纱石”。r萝山北麓建有“西施殿”,供奉西施像。今天诸暨浣纱溪两岸还盛行“放水灯”之俗。据说每年七月半三江口(浣纱溪、枫桥江、钱塘江交汇处)放水灯可以吓退吴国名将伍子胥所掀起的狂潮巨涛。伍子胥传为潮神,他因屈死而恚恨,欲掀潮冲过三江口淹没西施的故乡。七月半便派潮卒来探视,见灯火遍地,便被吓退。这自然是民间的一种美好想象!
      孝女曹娥的传说,出于东汉时代的浙江。据《会稽典录》记载,曹娥的父亲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相传在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的)五月五日,曹盱为迎伍君,在江上逆涛而上,不幸失足坠江而死。他的女儿曹娥时年14,沿江日夜哀号,哭声不绝,后亦投江而死。过了几天,她身背父尸,浮出江面。这就是孝女曹娥投江觅父的传说。后人为她的行为所感动,把她埋在江边,并建庙立碑纪念,这条江(本名舜江)改名为曹娥江,这个地方也改名为曹娥。曹娥庙为上虞县境内最大的庙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价值。
      因为有曹娥投江的传说,所以古老的端午节风俗,在浙江就附会到纪念曹娥上面去了。关于端午的起源。共有五说:一说纪念屈原;一说纪念介子推,流行山西一带;一说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习俗;一说纪念曹娥,浙江会稽一带习俗;一说祭“地腊”,道教弟子腊月祭地风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后来,以纪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但在浙江,由于人们对曹娥的忘我纯孝,表示景仰,才由纪念伍君而变成纪念曹娥,各地在五月初五这天总有江中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的场面。曹娥庙里还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来拜曹娥孝女娘娘,许多志士仁人还题词赞扬送匾曹娥的孝义。
      岳飞的传说,家喻户晓,无庸赘言。南宋偏安杭州,对外族侵略不思抵抗,苟且偷安,反而杀戮抗金将领岳飞等人。岳飞在杭州“风波亭”被害狱卒隗顺潜负其尸,葬于钱塘门外的九曲丛祠。21年后,孝宗即位,其冤案得到昭雪,以礼改葬于西湖栖霞岭下。秦桧是谋害岳飞的主凶,其妻王氏,助纣为虐。传说秦桧在要杀害岳飞,但又找不到罪证的情况下,王氏从旁怂恿说:“缚虎易,纵虎难也!”桧意遂决。万俟占是秦桧的死党,为杀豁口岳飞出了死力。张俊原是大将,后来依附秦桧,同谋诬陷,杀害岳飞。人们痛恨这四个佞臣,将他们铸成铁像,长跪岳飞墓前,让见者唾之。
      岳飞死后,人们出于崇敬,祀为神。但宋代仅奉其为“土地”,地位不甚崇高。明人传说,以岳飞为张飞、张巡之后身,又称其代关羽为佛寺护法伽蓝。杭州灵隐寺在十八伽蓝神旁加塑关羽之像,护法伽蓝必成十九之数。至近代,据《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东岳庙有七十二司,相传速报司之神为岳武穆,最著灵异,凡负屈含冤,心迹不明者,率于此处设誓盟心,其报最速”。这样,岳飞则又为东岳速报司这神。岳飞之为神而入佛寺,同享香火,这是民间老百姓的诚挚愿望。
      刘伯温的传说,流传于浙南地区。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在民间,他如同诸葛亮与魏徵,被视为智慧的象征,说他能预知后五百年的事。他的形象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甚至说他和燕王朱棣共建北京,燕王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他,诸如建城、选坟地等。民间不少传说传颂他深谙堪舆,能断龙脉,从而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茹的农民尊刘伯温为祖师。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三公生于宋高宗四年,世居龙、景、庆三县交界的龙岩村,一生至德修仁,多行善事,并以种菇、制菇济世。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炖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刘因此深得菇民的崇敬,被尊为祖师。凡香菇寮棚,均供两个牌位:一为“西洋(庆元县地名)祖殿吴三公之位”,一为“青田刘伯温先生之位”。据传,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难得幸免,被一个挑“糖人担”的老头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隐姓理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但他手艺好,会把糖捏成各种东西。所以挑糖人担的又把刘当作他们这个行业的祖师爷。行业祖师祭拜,是人类信仰的一种发展,它对于唤起同业者的一体感和职业自豪感,对于提高本行业的地位和声望,具有重要的作用。
      3、虚拟人物之传说与风俗
      民间传说中,还有不少历史上根本不曾有过的虚拟人物的人物传说。这些虚拟人物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沿着演变的线索,追本溯源,可以大略发现他们的模特,但这要根据一定的史料,经过分析研究;一种是现实生活根本不存在的人,而是幻想世界里的精灵所化的人物。这种虚拟的人物,我们一般把他视为民间创造的文学形象和艺术典型。这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两个长篇传说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浙江“梁祝”传说起源很早,大约形成于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的东晋时代,至今已1500多年的历史。全国粱祝读书处有浙江杭州等五处,坟墓有浙江宁波等九处,而梁山伯庙只有宁波一处。明嘉靖《宁波府志》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
      梁祝同窗共读,殉情化蝶和阴配合穴的传说,影响很大。人们将传说人物神化,为千秋万代人民所怀念。关于梁祝的民间风俗盛行于浙东,很有地方特色。宁波有名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少年夫妻双许愿,不为蝴蝶即鸳鸯。”所以从前梁山伯庙的香火一向极盛,每年春、秋二季,分别在农历三月初一据说是梁山伯的生日和八月十六他的寿终之时举行庙会。庙原有三进,第三进后殿供梁山伯木雕像,东西两面供祝英台木雕像,帐幔上写着“送子殿”三宇。这是民间求签问卜之处,还可求子。庙会期间,很多妇女手摸祝英台神足,说可以治足痛病。这些都是当年盛行缠足时的现象。当地还有个风俗,就是在祭拜梁祝庙墓之后,特意取回一点墓地泥土,说是放在灶头上能防蟑螂、蚂蚁,因此每年一到春、秋两季庙会,庙墓前出现一个大泥坑,人们称之为“庙池”。这与梁山伯托梦治虫的传说有关。在庙会期间,照例演社戏,隆重祭祀。邻近乡村前来“玩会”的有高台阁,黄杨纱船,元宝马,踏高跷,九莲大令,二十四节老龙等。当地群众朝拜梁山伯庙的风俗经久不衰,就是在“文革”时期庙墓被毁坏了,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初至月半,群众还是纷纷前来,在庙墓遗址遥空祭拜和坐夜,口中念念有词,求梁祝保佑。近两年庙墓修复,朝拜与参观者日益增多,连旅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也专程前来,拼且慷概赞助修庙费用。
      在梁祝传说中,关于女主人公祝英台还有个特殊的风俗,正如其故事情节所表示: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遭到父亲和嫂嫂的反对,为了表示决心,她在庭院里亲手种上一棵石榴树(有的说是牡丹花,也有的说她埋下一条绸带,,并起誓自己一定能保恃贞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发生别的意外。家里的树(花)就要枯萎(绸带就要腐损)。后来,她嫂嫂为了破坏她的声誉,竞偷偷地往树(花)上浇开水,谁知此树(花)不仅没有枯萎,反而长(开)得更加茂盛(鲜艳)。这是人类早期“灵魂外在”的古老观念的遗留,是一种交感巫术信仰,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生命指示物”。这种信仰在印度盂加拉等国也有表现。它从今天的科学观念来看,是根本不可思议的。但却是祝英台勇敢、自信、坚强性格的象征。另外。据明徐树丕《识小录》戴:梁山伯“庙前有桔二株相抱,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妇孺以粱祝称之”。正是因为这多蝶的事实,与粱祝传说的结合,才使当地民众定祝英台的生日三月初一日为“双蝶节”。
      《白蛇传》传说,相传起源于南宋时代的杭州,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白娘子是由白蛇修炼得道幻化而成的美女。它源于上古人民的变形信仰。也是图腾崇拜的遗影。人们看到蛇蜕下一层空壳,却不见那条蛇本身,于是幻想出那条蛇已蜕化成了别的东西。白娘子虽是个异类,但在劳动人民看来,这并不要紧,正像今天人们找对象只考虑人品端正而不嫌其出身寒微一样。劳动者在贫困的生活中,讨不起老婆,就借幻想得以实现。白娘子与许仙的忠贞爱情,正是城市贫民和劳动人民富于民主气息的伦理道德理想的艺术结晶。
      《白蛇传》中有“端阳惊变”的情节,即五月初五端阳节,许仙请白娘子饮雄黄酒,她因推辞不过,终于喝下,结果立即浑身发热,头昏目眩,显出原形。江南历来就有端午节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雄黄酒)和癞蛤蟆的食俗,因为可祛病除邪。这就为《白蛇传》的情节提供基础,同时反过来,由于《白蛇传》的广泛传播,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也更加深入人心。这日。成人中不管男女,也不管平时是否会喝酒,都得饮一点,哪怕是象征性地沾一下唇,对小孩除了用酒在他们的印堂上写一个鲜艳醒目的“王”字外,有的还要在耳孔周围抹上一圈。至于端午吃癞蛤蟆的习俗,据说是因为它可以消除内火,夏天不生痱子和疮。但此俗同《白蛇传》之相关联。是人们为了发泄对法海的仇恨。因为据传说,法海原是癞蛤蟆,与白蛇在一起修炼,后来因为白蛇抢食了他修炼的仙丹,增加了仙力才成精变人。所以法海百般刁难白娘子,最后弄出那么多的不幸。由于《白蛇传》的广泛影响,旧时杭州还盛行端午日观看《白蛇传》戏文和游雷峰塔的习俗。据传,雷峰塔塔砖能避邪镇恶习,因此每逢端午,人们还蜂涌而至塔前,挖砖回家。日久年深,致使雷锋塔于1924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完全倒塌。
      杭州还有“月下老人”的传说。这“月下老人”也是虚拟的人物。其典出于唐李复言的《续幽怪录》卷四,即其中的《定婚店》故事。它述说杜陵地方有一后生,名韦固,一日见一老头在月光下翻看一本书,问他是什么书,回答说是男女婚姻簿;袋里装有红绳,说是用来系未婚男女的足的,一经系定,男女即合婚姻。韦固问自己的妻,14年后果然应验。《聊斋志异·柳生》也有类似的描写。
      这样,“月老”就成为为婚姻之神,而受人祟拜,同时现今仍传“月老系红绳”、“洞房花烛夜”的婚俗。杭州旧有“月下老人祠”,是个香火很盛的地方,可以说是古代的婚姻介绍所了。查《两浙史事丛考》、《武林坊巷志》,才知“月下老人洞”始建于孤山南麓,虹桥西头,至清代末年才改建于净慈寺对面雷峰山西南麓的白云庵。原来的“月下老人祠”与西湖花神庙在一起,寺中有一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是剧本《琵琶记》《酉厢记》中句子的集粹。又有记载把花神庙与月下老人祠连在一起称作“花神月老祠的。后来被毁。到了清末,始由乡人改建于雷峰山的白云庵里。白云庵是明时的叫法,清雍正时易名为“慈云庵”,乾隆时,高宗光顾,赐名为“满园”。后废圮。白云庵的“月下老人祠”,原有签诗55条,传说是一个落第举子利用诗词戏曲中的现成话编成的。那时男女求婚青年到白云庵求签,成为西湖的韵事之一。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