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文化 » 正文

    刘伯温与中国香菇的皇封专利


    【发布日期】:2011-11-07  【来源】:易菇网  【作者】:张寿橙
    【核心提示】:  一、朱皇亲封龙、庆、景考  在菇乡的大小神庙中,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  其实,这是后代菇民中
      一、朱皇亲封龙、庆、景考
      在菇乡的大小神庙中,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
      其实,这是后代菇民中广泛流传的一句口头语。据1924年叶耀庭《菰业备要》一书中载:“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苦无素菜作下筷之物,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处属青田人,顾念龙、庆、景三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1948年陈国钧在《菇民研究》一文中,对皇封专利一事,也作了类似的记录:“据传明太祖登基之初,因祈雨食素……刘基进献处属土产香菇,帝食之甚悦,刘氏告以做香菇方法,帝尤奇之,传旨提倡各地做菇。刘基为处州属人,顾念处属龙、庆、景三县(当时景宁为青田属内,明景泰三年即1452年从青田分出,单独设县),山多田少,民甚贫苦,惟长于做菇一道,乃乘间奏请种菇为三县菇民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故龙、庆、景菇民得以赖菇业谋生,迄今600余年历史。刘氏历来为菇民所称颂,获世人祀奉为菇神之一”。
      陈国钧文对皇封专利的叙述,更明确地说明“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三县菇业上层人士在南方一些产菇集中地,如安徽屯溪、江西景德镇、福建南平等地开设菇行数百家,从事销售经营,间亦仰赖于皇封专利。
       上述对联,正是广大菇民对明代两位统治者感恩戴德心情的写照。
      刘基,即刘伯温,字文成(1311-1375),出生于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村。原为元时地方官吏,其与当时丽水人叶琛、龙泉人章溢,同称处州(即今包括龙、庆、景、青田等十县之丽水地区)三杰。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时,召见三人,据明史记载:“元璋在婺州时召见宋濂,及克处州,又有荐基及琛、溢者,元璋素闻诸人名,遂以总制处州孙炎任聘事,基初不从,炎为书数千言,反复开陈,乃应召”。
      自此之后,刘伯温以其雄才大略协助朱元璋夺取政权,“佐定天下”,“陈时务十八策”,善为农桑计,成为明初著名之政治家、军事家,官居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死后溢“文成”,并于明天顺三年(1495年)在南田村建立规模宏大的刘基庙。刘伯温出生地南田村,于1948年从青田分出,划归文成县,文成县亦为纪念刘伯温而设。南田村的刘基庙,已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重建一新,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伯温死前家居南田,其为著名之浙江中山台地,山地贫瘠,极少耕地和林木,山民世代外出谋生,至今仍为浙江7个贫困县之一。
      刘伯温少年在家乡,即同情乡里,知其艰辛,更十分清楚龙、庆、景三县之地理地貌。太祖对基“宠礼甚至”,太祖即帝位,初定处州税粮,视守制亩加五合,唯青田毋加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关于太祖为求雨而食素之事,确有之。洪武元年即朱元璋奠都金陵之1368年8月,“天大旱以求雨,基奏,……元璋准其奏,旬日仍不雨,怒,适基有妻丧,遂请告归,许之。”在此,史书虽未明确言及进奉香菇之事,但亦可理解其有之,因为作为一种素食上奉,就当时来说,实乃小事一件,不大可能记入史书,因为宋朝时,即有以香菇进献皇帝之记载,如《菌谱》所载:“昔常上进,标以台蕈”。刘伯温出生地与龙庆景地域上紧紧相连,从刘伯温告归乡里之后,重视农桑,与民共苦乐。从朱元璋当时曾求雨而食素刘伯温亦确曾向其献策进言,几百年来,从历代菇民对刘基万分崇敬的现象来看,此事拟可作为一种史实看待。此处,处属官吏亦确有为民疾呼之历史事实,其最著名的以章溢奏请减免课税及征集木材的事。
      刘伯温、章溢、叶琛三人交情甚厚,章溢字三溢,别号损斋。刘伯温曾为章溢之“苦斋堂”著文,载于光绪三年版《龙泉县志》,题为:《苦斋记》,其中有:“……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矣……先生之言曰苦与乐相为倚伏者也,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据1991年《龙泉县志》人物志载:“章溢(1314-1369)在“朱元璋起义军攻克处州后,授营田司众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倡导分田屯田……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因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章溢奏准仍按旧额;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章溢力谏罢征……”。刘伯温与章溢是一对好友,不愧为当时知民疾苦的好官吏。两人均有因处州山多、田少、地瘠、民贫而向皇帝“力谏”之举,而且都十分重视农桑、分田屯田等。刘伯温出生地南田村紧邻景宁菇民区仅20里,当时为同一青田县,十分贫穷,当更知菇民之疾苦,向皇帝奏香菇专利之事,拟更可确信。中国香菇栽培史上的第一个专利——皇封专利就这样产生了。
      二、皇封专利在中国捍菇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加速菇业向全国发展
       砍花法栽培香菇因为其所占场地广阔,砍伐量大,在漫长的整个冬春,都必须持续不断地砍伐林木,采收与烘干、销售香菇。其与当地的纠纷,与当地商贾之间的贸易争执,与沿途州县官府之间的矛盾等,可想而知。
      皇封专利虽然是基于安定民心,以利于明初之统治秩序这一前提下产生的,但其切合当时龙、庆、景三县菇民区的特定的天、地、人之条件。使三县菇民在皇权保护下,给菇民以适度的宽容。栽培商贸活动中,与菇民发生矛盾时,往往为菇民加上一层特权的外衣,为这些十分贫困的菇农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自此以后,菇民加速了向南方十一省山区发展。专利权一直延续到清朝乃至民国。
      乾隆年间,菇业兴旺时,三县菇民人数多达15万,仅庆元当时的9万人口中,菇民就有6万。至今三县菇民之后代世代繁衍于南方十一山区者为数不少,如江西景德镇市金竹山乡、浮梁县福港乡,有些村庄全村皆为龙泉籍菇民。浙江昌化、安徽宁国,以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山区,皆有菇民之后裔,这也是菇民区在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下,一种自发的移民现象。砍花法技术也随之输出,从以后的香菇生产发展可以看出,其作用是积极的。
      (二)菇民区社会相对稳定
      皇封专利给贫穷困苦的三县菇民以菇业谋生相对地提供了一个法的保护,菇民的艰辛劳动在当时虽为富有者提供了美味佳肴,却也养活了自己,同时对菇民区人民的繁衍生息、经济、文化、交通事业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菇业鼎盛时期,正是三县经济、文化、交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考证:三县菇民区的重要道路、桥梁、神庙、学校、村落,似乎无一不是以菇银兴建的。菇民区历来粮食无法自给,全赖菇民返乡时购回。倘若明清时期,没有一个香菇业作为主业支撑菇民区,那么,这个地区经济早已崩溃。这一点凡亲身体验或亲身调查过菇民区经济的历代有识之士,见解都是一致的。陈国钧的研究也认为:“菇业能否振兴,不惟关系此十余万人的生计,而且为龙、庆、景整个金融所系……则影响所及,势必引起浙南农村社会之崩溃”。
      (三)强化了菇民技术上因循守旧
      皇封专利也强化了菇民技术上的守旧观念,使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栽培队伍仅限于这三县菇民,使香菇生产在我国整个山区经济中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
      三、皇权交织下的中国香菇业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项物产的产生与发展,如此严重地受约于神权与皇权了,从菇民万众一心地尊崇,从菇业发展史料来判断,它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消极作用。龙、庆、景菇民持砍花法作为技术优势,在市场需要、生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有机地结合于一体,而维持八百年之久,一方面出于现实之需要,另一方面不得不借助于神权与皇权的无形的力量了。
      借助于神、借助于皇帝的力量,保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客观地又创造了一种优势互辅的区域经济格局,即使于今天,仍具借鉴作用。假若没有优势互辅作为前提,离开了物质利益上的合理分配,任何神权与皇权都不可能长期地制约其行为;假若没有这一种力量的制衡,菇民区群龙无首,有可能出现如同历史上一般灾区灾民这漫天乞讨,有可能成为极度封闭的部族经济区,而使数十万菇民自生自灭,或因生活无着而成为一股社会极不稳定的因素。孔子极有可能因香菇技术的盲目扩散,而招致森林资源的毁损,使香菇业夭折,八百年历史也就不存在了。
       无论是神还是皇,当然无法阻挡科技的发展,当科学在无可争议的情况下,证明了砍花法是由于香菇孢子的存在,菌丝播种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香菇产量时,菇民也就乐于将自己置身于科技致富的劳动大军的行列了,中国香菇业也就自然地打破了龙、庆、景菇民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生产行业。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与信念,菇民们仍将永远地怀念祖先们世代尊崇的香菇之神,他们将从这些护佑神中求取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