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顶天立地的“本分”——华中农大服务“三农”纪略


    【发布日期】:2012-12-10  【来源】:荆楚网  【作者】:常怀深 何红卫 孙维福

      “四一模式”诠释“本分”

      2009年暑假未到,华中农大就安排启动了“一院(学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的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是华中农大“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育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简称 “四一模式”)特色发展模式的又一延展。

      “四一模式”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镜头:1999年,目睹黄土高原农牧区饲料缺乏、生态恶化的现象,傅廷栋院士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西北农村,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成功“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让那里的大片黄土染上了青绿;2005年6月,四川陆续发现多例不明病因患者,陈焕春院士第一时间率领动物疫病防控团队赶赴疫区,及时准确地查明病因“猪链球菌”,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2008年初,罕见冰冻雪灾突袭南方,柑橘产区面临灭顶之灾,邓秀新院士率队跋涉数千公里,一身泥雪穿梭各产区指导救灾;同年10月,全国柑橘因实蝇虫事件销售剧烈下滑,邓秀新再次率队急赴各地,果断排除社会怀疑,用科学判断帮助果农和消费者恢复了对柑橘的信心。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倾尽学识服务“三农”,这种报国精神在华中农大人身上为什么体现得如此突出?陈焕春院士曾用一句特别朴实的话,道出了其间真谛:服务“三农”只是尽本分而已。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学识显赫的领军人才、一个敬业高效的科研团队和一个或数个长期定点联系的教学实践基地。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使书本知识、实验数据和生产实践有效对接,而且能将科研教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半个世纪以来,在“四一模式”的影响下,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仰望天空,扎根大地,一代一代、一步一步走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感染和影响着狮子山下的每个学子。60年来,学校培养的10万“本分”的学子中,涌现出了徐本禹、赵福兵、师智敏等一大批支农支教、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典型。每年暑期,全校有数千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成几百支志愿服务队,开赴全国各地。从荆楚大地到黄土高原,从云贵山寨到江南水乡,他们把科技、文化、教育送到农家,也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人生的养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了整整18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累计培训乡镇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超过100万人次。

      华中农大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如此评价“四一模式”:“它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国家与时代紧密相联,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华中农业大学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