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菇民部落的守望者 ——探访香菇砍花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


    【发布日期】:2016-05-12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余小沅、杨震山
    【核心提示】:虽然时代在变,祖辈古老的技艺也在传承中更新换代,但菇业生产背后,菇民艰苦朴素的精神特质将会历久弥新。
    3
      “种菇顶闹蛟垟源,常年出门好几千。”这句谚语描述了龙泉龙南菇民外出种菇的热闹场景。在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龙泉,龙南人吴元康、吴根生两兄弟遵循古老传统,用现代人看似“落后”的“砍花法”大规模生产原木香菇。是一时兴起还是情怀使然?带着疑问,笔者走进位于兰巨乡大赛村,埋藏在密林深处的“菇民部落”——香菇砍花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
      香菇世家少年长成
      吴元康现年45岁,哥哥吴根生现年60岁,龙南乡黄大坑村人。几百年来,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辣椒当油炒,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糠菜半年粮,讨饭去菇山!”人多地少,田间的收成无以为继,人们不得不另谋他途,远走他乡砍柴种菇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
      两人生于传统的菇民家庭,祖父辈皆是菇民。按照菇民传统,每到枫树落叶的深秋时节,家庭中十六七岁的男子就要跟随大人长途跋涉,去往遥远的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份的深山菇寮,学习培植香菇的技艺,过着秋去春归的候鸟式生活。
      “枫树落叶天地荒,做臼麻糍离浙江,十日八日赶不到,大猫坑里等天光。”吴元康告诉笔者,过去出于防盗抢与合作生产的需要,菇民通常结伴而行。他跟随父亲去江西种菇,前后走了半个多月,穿破了两双草鞋,有时落脚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岭,就打开行李在大树下猫一宿。
      据吴元康介绍,菇民客居异乡,要先与当地山主签订租用协议,菇民称之为“判山”(一种不能用度量衡、估值的有条件买卖、租用形式),“判山”发展到近代还需获得当地政府的首肯。有了林地,菇民便凭一把柴刀搭建屋舍、制作家具,进行香菇生产。从业至今,吴家兄弟深山种菇已30余载,足迹遍布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
      绝技式微挺身而出
      当吴元康跟随哥哥吴根生来到江西瑶里的时候,吴根生早已是当地菇民眼中有名的砍花能手。“砍花法”是菇民世代相传,安身立命的绝技。其原理是将树木伐倒砍出斧痕,大自然中的香菇孢子便会落入萌发,加之“惊蕈”手法拍打木段,促使香菇长成。看似简单,操作却极为讲究,即便是菇民也只有部分人精通此法,所以当时的菇寮都设有专职的“砍花师傅”。
      吴元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学习砍花的情景:稚嫩的双手还握不紧锯斧,即便砍花口诀早已烂熟于心,砍出的斧痕仍旧参差不齐、深浅不一。“菇民有一句谚语‘枫树半粒米,橄榄洋钱边’,说的是砍入木质部的尺寸,前者为一粒米长度,后者为一块大洋的厚度,两者实际差距非常小,无法仿照,全凭感觉。”吴元康自豪地说。他领着笔者来到屋外的空地,挽起袖口,在木墩上翻飞了几刀斧影,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收放自如。历练多年,他早已熟练掌握大部分树种的砍花技巧。
      就在吴元康潜心钻研,随哥哥吴根生学习砍花种菇的两年后,菇业生产迎来了几场重大变革。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一种“钉菇”栽培法,即在砍花的同时又钉入香菇菌种,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孢子萌发的成功率。后来干脆不再砍花,直接把菌种钉在树上,这就是“段木香菇”。上世纪90年代初前后,段木香菇又被木屑代料香菇所取代。至此,人工砍花法栽培香菇在浙、闽、赣、皖地区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
      站在科技兴农的风口浪尖,看着大批菇民兄弟投入新兴技术的怀抱,兄弟俩也曾犹豫彷徨。“我们也曾跟随大流使用‘钉菇’栽培和代料栽培。”吴元康说道,“虽然产量提高了,总觉得香菇品质没有过去来得好,也着实不愿看着珍贵的‘砍花技艺’就此失传。”先进的生产方式虽然降低了香菇栽培的门槛,却也令香菇失去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影响了香菇的品质和口感。
      “这些年我通过不断学习《一棵树的循环经济》等菇业生产知识,明白了传统砍花法也有其优越性、科学性。首先它不会破坏生态,反而有利于林区的有序发展,同时原木香菇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更丰富,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美味的追求。”言下之意,他们并非盲目扛起传承大旗,也并非固执己见、不识变通。
      2010年,兄弟俩拿出多年积蓄,先后投入资金80万元,选定兰巨乡大赛村,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埋头苦干,他们有一个宏伟的计划,要在那里建成一处原木香菇的栽培基地。
      遵循传统锐意创新
      过去迫于技术保密需要,“菇民部落”一度充满神秘色彩,不久前,元康香菇部落专业合作社正式宣告:省级非遗项目——香菇砍花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正式建成。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建成的此类基地,这也意味着传承千载的“菇民部落”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
      如今整个基地发展到800余亩,出产的香菇均采用传统砍花法。由于生产环境优越、栽培方式环保,基地出产的香菇品质奇好,鲜菇售价达30元/斤,干菇达300元/斤,还时常供不应求,目前主要销往上海等地,年产干菇2吨多,产值100多万元。
      在“菇民部落”,笔者走进原始的山棚菇寮,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神位。吴元康告诉笔者,菇民拥有独特的文化体系,“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我们仍会遵循古训,举行传统文化仪式。”除此之外,蓑衣、篾篓、火篾等生产用具一应俱全。平日这儿作为菇民的居所,但更多人喜欢住在邻近的四间新瓦房中。“过去菇民生活生产条件简陋、居无定所,如今‘菇民部落’作为菇民栖身的据点,终于能够改善这些条件。”
      旧时碍于照明不便,每当入夜,菇民们只能垒起火塘,互相取暖,如今他们建起楼台,用上了电灯等电器,还引入了先进的电动烘干设备
      在吴元康看来,虽然时代在变,祖辈古老的技艺也在传承中更新换代,但菇业生产背后,菇民艰苦朴素的精神特质将会历久弥新。“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灿烂的菇业文化。”
     
    关键词: 香菇砍花 菇民部落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