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食用菌产业:风雨兼程再启航


    【发布日期】:2016-11-23  【来源】:新农村商报网  【作者】:白舒婕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还面临哪些发展瓶颈和困难?食用菌企业又该如何备战下一个十年?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第十届中国蘑菇节于近日落下帷幕。十年来,中国蘑菇节见证了中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漳州市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崛起,也见证了中国食用菌企业的成长。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还面临哪些发展瓶颈和困难?食用菌企业又该如何备战下一个十年?
      十年发展路共谱新篇章
      2006年,1100ml的瓶栽金针菇,平均单产250g,目标是平均单产300g。这对于当时的食用菌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10年后,在2016年,同样1100ml的瓶栽金针菇单产380g/瓶;1200ml的450g/瓶;1400ml的550g/瓶。
      金针菇单产的迅速提升,只是十年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缩影。2006年~2015年间,我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产量从1474.1万吨增长到3476.15万吨;产值则从638.72亿元增长到2516.38亿元。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总产值在中国种植业中的排名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6位,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消费和出口第一大国。中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有70~80种,形成商品的有50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20种以上。“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迅速,可说是一个奇迹!”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格雷格西蒙在会上发出这样的赞叹,他表示看好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世界应重视中国市场,关注中国消费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总结了近十年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一是规模适度,增长稳固。我国食用菌产量近平均每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率达到近11%;二是食用菌价格逐年下降,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逐年减少,从2014年的729家减少到2016年的590家;三是生产方式逐渐向组织化、规模化、工厂化、特色化发展,内部分工细化,配套行业兴起,新品种新生产模式不断出现;四是供需结构呈现差异化、多元化和组织化等特点;五是安全体系逐步完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建立,严格执行生产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提升。
      李玉同时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食用菌产业角色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食用菌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新抓手,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新方向。“中国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之路,是中西融合,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方式,也不能闭门造车。而产业发展仍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为此,李玉提出,应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领域;创新并完善食用菌新兴产业市场运营的体制机制;加强支撑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储备体系等相关建议。
      面对经济新常态,蘑菇节作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如何引领行业继续前进?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戎卫东表示,要充分发挥蘑菇节对外交流的平台优势,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引导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合理输出。商会要协调产业链企业集体抱团作业,构建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开拓产业未来发展的蓝海;引导产业科学布局,积极开展消费者教育,要发掘海外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潜能,促进产能的合理输出和消化;同时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新一轮竞争即将开始
      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十年,下一个十年正在蓄势待发。如今的中国食用菌产业,正站在承前启后的拐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之前,我国食用菌栽培工厂化程度还较低,2006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食用菌消费需求不断上升,食用菌工厂化也蓬勃发展,生产比重不断上升。“从爆发式增长,到现在的企业产能过剩,高耗能、低产能,生物资源浪费等原因制约着食用菌产业发展,产业已经到了重新洗牌的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会上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第一个瓶颈。“到底是多工厂好?还是单工厂发展好?是继续扩大产能,还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好?”李玉建议,企业现在应该停下脚步多思考,不要盲目发展,要运用马歇尔理论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发展。“中国食用菌强国之路,不能光靠产能,而是要靠品牌和深加工带动产业发展。”
      李玉指出,国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也是当前食用菌企业遇到的问题。“工厂化的核心要素是全产业链的工厂化和专业化,不是砸一笔钱买个机械来生产那么简单。设备的日新月异是工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存在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设备,而在于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除此之外,质量标准执行不彻底、基础研究不够、同质化产品普遍、惠菌政策力度不够等也是食用菌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食用菌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在哪里?作为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中国食用菌文化如何与现代接轨,实现传承、创新、发展,在国际上走出中国范,进而引领世界食用菌文化的方向?“美国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源于稳定的消费。中国人大多是为了“一饱口福”,内在文化和消费需求还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但是随着我国营养健康受关注、消费能力提升、政策不断推动,未来十年将是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李玉说。
      发展意味着竞争。今年8月,如意情在连云港的食用菌工厂举行了奠基仪式,早前,众兴菌业在东北的工厂落地吉林市,雪榕生物上市后也在扩建。食用菌产业新一轮竞争即将开始。
      大浪淘沙,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落后的食用菌企业将会逐渐退出,中国食用菌行业逐渐走向良性发展的方向。
      食用菌牵手资本:强者更强
      这两年,在食用菌圈里,企业老板之间最常说的不是哪家企业又建了几个厂,扩大了多少产能,而是——“你上市了吗?”
      从2015年开始,食用菌行业资本运作出现井喷,以众兴菌业、中国绿宝、上海雪榕生物为代表的食用菌企业登陆了深交所、港交所等主板上市,部分企业选择在新三板上市,而更多的行业中小型企业选择在上海股权交易所q板挂牌上市,食用菌行业成为各路资本“觊觎”的新型投资市场。
      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食用菌行业上市/挂牌公司统计:A股4家,港股1家,新三板14家,共19家。
      有着多年企业管理与金融投资经验的北京拙朴投资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曹德强在会上说,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过了扩张(产能、地域、品类)的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占领市场。表现为:全国工厂化食用菌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规模企业产能集中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规模企业共134家。“食用菌工厂化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资本的力量让食用菌行业的强者更加的强大。随着大企业的不断上市,新一轮竞争开始了,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从明年开始,行业将出现大量的并购案。”曹德强说,可以预见,未来两年,产业将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大企业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撑,追赶者的脚步将越来越困难,小型工厂将面临巨大压力,停产、转产的消息会不断传来。
      资本融合意味着品牌的诞生。“未来食用菌产业一定会有品牌,但不是今天。”曹德强却直言,做品牌是烧钱的,三全食品2015年广告销售费投入5亿元;而在食用菌产业,已上市的企业中广告费用最高投入仅4300万元,还远远达不到打造品牌的能力。
      “只有一个行业资本非常密集时才会出现。现在食用菌企业普遍还有利润,到了有一天利润微乎其微的时候,品牌才会应运而生。”曹德强预计,下一步食用菌企业可能更多会在产品差异化和渠道上做文章。
      放眼十年,食用菌企业该如何布局?
      曹德强表示,财富增长是消费的基础。中国2014年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如果按照美国速度,中国2027年人均GDP将达2万美元;按照日本速度,中国2024年将达2万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消费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10年,与资本接触越早的企业,未来的优势将更突显。”他给出的建议是,第一梯队的企业应有多元化的战略布局,进行产融结合;第二梯队的企业应更加注重资产配置,不一定都要把钱用于扩张产能上,可以用做其他方面的投资。”
      不管结局如何,未来3~5年,都将是资本与食用菌企业结合更加紧密的时期,是两者各取所需的必然结果,资本将使食用菌行业产生更加深刻的变革。
      加强育种摘掉“洋帽子”
      创新,改变,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核心,而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菌种退化的现象日益凸显。前几年我还不像今天这么激动,是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菌种专利和知识产权必须得到保护!”在第十届中国蘑菇节设置的“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如何做好菌种管理和研发?如何做好科研与产业的结合?”专题论坛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难掩激动的情绪,呼吁国家和企业尽快创新研发育种。
      目前我国食用菌菌种存在作坊式而非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育种者与生产者的分离、品种更新极慢、基础的薄弱、技术支撑的严重匮乏、菌种问题持续加剧等诸多问题。
      在无人可效仿的食用菌种源创新方面,研发人员必须耐得住寂寞,板凳可能一坐十年冷,才能创新出适于中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新种源。这也是从业者研发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上海以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唐红林表示,中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但在育种、栽培、设备、产后等各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菌种基本来自国外标杆企业,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种源创新的空间大,急需研发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生物产业和农业生产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种源,一个优良品种能够成就一个产业革命,掌握了种源,才能掌握主导权,才能引领产业的发展。”唐红林直言,在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在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越来越强化的今天,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种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随时可能对这一产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必须更加重视种源创新,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夺取食用菌产业的制高点。
      张金霞表示,我国需制定食用菌菌种业规划,建立健全食用菌良繁体系,根据产业区域优势布局与发展趋势,制定发展规划在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种源中心,按产区布局菌种专业化繁育基地,建立区域性品种示范场。推动食用菌菌种业环节的专业化及其合作,加强育种者和企业间合作,提高企业自动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促进整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目前,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正在稳步推进。按照“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体系,在中朝、中俄边境,四川、吉林、甘肃、福建、安徽等地建立珍稀菌物保育区,保护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把这些菌种培育区真正建立起来,能实现中国菌种自主知识产权,摘掉‘洋帽子’。”这是李玉最大的希望。
      袋式全自动设备发展是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陆地区开始引进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线,种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收获。90年代后,台商进入大陆,在其引领下,一些企业在投资兴建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随后,规模大小不等的金针菇生产线不断涌现,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由此起步并逐渐兴起。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
      在“我国袋栽食用菌设备发展之路”专题讨论上,连云港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寿海指出,用塑料袋装培养基栽培食用菌,是我国的特色。由于过去没有与其配套的自动化装备,造成了用人多、效率低的生产模式。近年来,我国食用菌装备技术突飞猛进,大大提高了袋栽食用菌的生产效率,逐步形成了现代袋栽工厂化生产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毅表示,不同菌类生物学特性不同,应选择相适应的工艺流程。并不是所有商业化栽培木生菌类都适合进行瓶式栽培,如,香菇黑木耳杏鲍菇灵芝等不适合进行瓶式栽培。今后在相当长时间内袋式栽培与瓶式栽培同时并存。
      瓶式与袋式栽培生产流程基本相接近,袋式基本上都能够模仿瓶式装瓶设备,存在最大问题在于装瓶与打包效率、接种效率的差距。瓶式填料全程依靠设备自动化,而袋式填料依靠的是手工,两者难以在同一数量级上比较。“人是最不听话的,机器是最听话的。袋式填料方式再不改变,就难以生存,将会被市场所淘汰。”黄毅说,袋式全自动装袋机开发是形势所迫,非走袋式全自动机开发与接种机的开发不可。现在几个厂家不畏惧,都在开发各种袋式全自动流水线。
      目前,我国具有自主产权中国特色袋式全自动生产线已经问世。黄毅预计,一旦完善稳定性、突破效率、减少员工数和成本,将是袋式打包革命性的改革,中国食用菌产业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未雨绸缪 莫让双孢菇成为下一个金针菇
      2006年前后,金针菇的暴利开始吸引大批的资金涌入,金针菇的价格开始下滑,但是价格一直处于高利润阶段,直到在2013年春季,金针菇产能出现井喷现象,价格开始迅速下降,金针菇市场竞争时代正式开始,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成为金针菇产业的“代名词”。
      如今,双孢菇发展的轨迹与当年金针菇惊人地相似,北京隆泓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宝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宝直言,从销售与市场的角度来说,目前,双孢菇的全国市场销售价格高低不平、产品质量相差很大,销售情况已经向着金针菇、杏鲍菇行业发展,恶性竞争、价格战频发。现在急需发挥行业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协会、商会等等)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产业联盟,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停止行业的恶性竞争,营造一个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
      为此,在第十届中国蘑菇节举办前夕,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发起了“双孢菇产业联盟发起成立筹备会”,十多家双孢菇生产企业和设备企业参与,共同围绕“联盟有没有必要成立?联盟以什么形式成立?成立之后要做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
      与会企业达成共识:“有必要成立产业联盟。虽然目前双孢菇发展尚未产能过剩,但随着众多企业瞄准双孢菇,进入这个品种,担心将来会重蹈金针菇的覆辙,应该未雨绸缪。”
      上海大生泰保鲜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孟宪明表示,现在双孢菇行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要想发展壮大,背后一定需要组织做依托。联盟要抱团发展,一致对外,在国际上提高中国食用菌企业的竞争力;在国内,要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进来,实现资源共享,不要像金针菇那样斗得你死我活,避免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帮助产业健康发展。
      王宝春说,从行业人才角度来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目前技术型人才与现代化工厂管理人才紧缺,同样急需发挥行业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协会、商会等等)的引领作用,为双孢菇行业输出更多、更专业的人才,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加大培训力度,人才问题的解决是挽救和改善目前行业状态的有力支持;
      与会企业一致认为,双孢菇行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需要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协会或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也需要相关行业、学院、各级研究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众志成城,促进行业产业化升级。
     
    关键词: 中国 食用菌 发展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