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协同创新,古田菌菇迎来第二春


    【发布日期】:2017-12-01  【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两年多来,研究院新增科研项目8项,累计项目经费2733万元。
     
      走进天天源鲜银耳智能化标准种植车间,一朵朵银耳像白牡丹一样盛开在黑黝黝的菌棒上。这个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国首家银耳袋栽工厂化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已于今年初投产,日产银耳1.5万袋。
      “工厂化生产,而且一下子投那么多钱,当时,大家都在笑我。”总经理倪继凡表示,“虽然没有经验可学,但有那么多专家在身后。研究院的理论加上我们的实践,我很有信心。特别是低温增氧技术解决了工厂化出耳绿霉感染问题,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一年四季都可出菇!”
      政产学研用的“黏合剂”
      食用菌作为福建一大特色农产品,随着工厂化生产的推广,品种结构更加多元,但也存在着技术创新发展滞后、专业人才短缺、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亟须一个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的技术支撑平台、汇聚天下英才以用之的新型智库。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提出打造“6·18”虚拟研究院,推动成果转化,促进协同创新。2015年4月,依托古田菌业研究院,“6·18”虚拟研究院食用菌(古田)分院应运而生,由福建农林大学与古田县政府共建。
      “此举让古田县成为食用菌行业广泛合作的创新技术集聚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挂职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副局长孙淑静说。
      当地研究院原来只有十几个人,通过整合资源,如今已联合起全省20多名专家、2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并设立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研究员担任主任;并初步建立起一支集科研、生产、培训、推广多层次的人才队伍29人,构建了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专业服务平台,研究成果辐射全国多家企业,主要推广海鲜菇、银耳、杏鲍菇香菇灵芝等9个当地主栽品种。
      “我国常见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30多个,特性差异大,种菇容易,种好不易。虚拟研究院解决了‘专家不专,专业不精’的问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6·18”虚拟研究院(古田)食用菌分院院长胡开辉说。
      研究院成立后,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以及当地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品种创新与自动化生产技术攻关,破解了珍稀食用菌行业中品种“同种异名”“种性不清”“菌种质量不稳定”等困局,并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益。
      实验室牌子挂到企业、科研人员下到生产一线,也推动了科技创新步伐。研究院成为“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个特色产业基地”,成为我省食用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到基层、专家服务到基层、成果推广到基层、学生实践到基层最有效的载体。
      两年多来,研究院新增科研项目8项,累计项目经费2733万元。其中,“福建省食用菌产业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列入财政部、农业部重大农技推广项目,“珍稀食用菌品种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列入福建省政府专项项目,“福建省食用菌产业重大研发平台”列入省科技厅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团队相关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制定新标准2个。胡开辉还荣获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
      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近日,光泽县三位种植真姬菇的老板在胡开辉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古田福泉鑫食用菌有限公司取经。
      在“6·18”虚拟研究院(古田)食用菌分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福泉鑫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真姬菇产量提高20%,企业效益提高近一倍,吸引国内80%以上的真姬菇企业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以前种菇凭经验,好不知为何好,坏也不知因何坏。如今企业已吸引5个大学生就业,技术员由土专家变科班生,并采用‘统一菌种,统一配方,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栽培方式已由经验型变数据型,企业也由技术引入变技术输出,外省一些企业还专门交学费来学习呢。”公司董事长程泳春说。
      带来转变的,还有古田县大野山银耳有限公司。
      2015年8月,研究院组织企业座谈改良栽培方式,推广“银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有的老板当场起身离开:“我们种了几十年,经验很成熟,没什么好改的。”
      大野山总经理江剑峰是留下来的两个老板之一。这家企业位于海拔600米的山间,山清水秀,生产条件没得说,但银耳常常烂头,产量低,质量不稳定。
      没过几天,胡开辉就带领团队上门诊断,发现企业原有配方因为棉籽壳质量不一易导致菌包透气性差影响出菇后,马上设计出几个配方让企业小试,并及时跟踪试验进展,通过使用玉米芯替代部分棉籽壳,筛选出最优配方,采用大栽培袋并调整菌袋松紧度,使其营养充足均衡且“呼吸”顺畅。
      4个月后,专家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喜人。“在进行工艺改良后,我们厂单袋银耳产量由1.8两增至2.4两多,增产30%,而且朵大,朵形美观、均匀、紧实,淡黄色至白色,质量也明显提升。”江剑峰欣喜地说。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局局长余新敏说:“研究院从种子质量、原料搭配、打包大小,到温度、水分等外界条件控制,系统构建了一套银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银耳单袋产量提高30%,效益提高50%以上。古田作为全国银耳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协同创新让这个传统产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在“6·18”虚拟研究院(古田)食用菌分院,古田县产业局投资400万元建设的精深加工中心正在装修,将于年底启用,并引进农林大学食品科学院专家团队入驻。胡开辉表示,“我们将按照‘一个网络平台、一支队伍、一个场所、一套机制和一批成果’的‘五个一’建设要求,打造‘6·18’虚拟研究院的样板,全力推动古田县、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福建 食用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