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发布日期】:2018-01-09  【来源】:易菇网  【作者】:王双阳
    【核心提示】: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
     
      易菇网讯: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其中,张金霞、黄晨阳、陈强、高  巍、王波、谢宝贵、赵永昌、赵梦然、张瑞颖、黄忠乾等专家主持的“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
      该项目创建了世界最大的食用菌标准菌株库,解决食用菌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判别的技术难题。首创结实性、丰产性、广适性“三性”为核心的高效育种技术,根据我国园艺设施条件,育成了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
      据了解,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厄尔·沃德·普拉默和张首晟等7人。获奖成果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方案”,向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预报及固体废物处理领域成果显著,为打造绿水青山提供科技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获奖项目中,中西部地区呈现新亮点,3个创新团队中有2个扎根于西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凸显,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占81.6%,为近五年最高。
      “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项目介绍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林废弃物为优质健康食品,已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75%,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生产中菌种问题引起大面积霉菌侵染、减产绝收频发,长期困扰着产业发展。本项目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菌种问题,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研究,紧紧抓住“资源搜集-鉴定评价-高效育种-广适性品种-示范推广”这一主线,研发23年,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创建菌种与信息同步的种质资源库,创新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广适性新品种,在全国示范推广。
      1、创建了世界最大的菌种实物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育种长期种质资源匮乏问题。库藏菌株8000余个,隶属于418种,涵盖全部可栽培种类,占全国保藏野生种质的85%以上,占国内外栽培品种90%以上;全部具DNA指纹和特征特性双数据;对外提供种质2284份。    
      2、建立了物种、菌株、经济性、菌种质量等多层级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突破了种质资源属性特性不清制约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菌种管理中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判别的技术难题。澄清近缘种19个;明确库藏菌株遗传特异性和重要性状,鉴评获得广温、高温、低温、抗冻、抗病、丰产等优异种质274株;鉴评生产用种2100余份,正名388个,遏制了假冒伪劣菌种的使用;支撑了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促进了全国菌种质量的提高。      
      3、首创结实性、丰产性、广适性“三性”为核心“五步筛选”高效育种技术,突破性状预测难、田间筛选量大导致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促进了食用菌育种技术的发展。创立的以“三性”为核心的“室内鉴定结实性→室内预测丰产性→田间实测丰产性→室内检测广适性→田间综合鉴评”五步筛选育种技术,室内预测缩时90%,田间筛选工作量缩减79%,育种效率显著提高。业内广泛采用,成效显著。      
      4、育成适合我国园艺设施条件生产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通过国家(省)认定31个,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应用本项目种质资源和系列技术方法,育成广温耐高温品种15个、适宜西部大温差品种9个、抗冻品种4个、抗病品种3个,项目选育品种在同类品种中适应性最强。项目选育的平菇新品种占周年生产规模60%以上、占夏季生产规模90%以上;选育的金针菇平菇等新品种占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同类品种生产规模90%以上;选育的川耳系列占毛木耳主产区生产规模95%以上。
      本项目育成新品种31个,获发明专利9项,制定国(行)标1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本项技术在全国19省(市、区)推广,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129.45亿元。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