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产业扶贫 科技当先 找准特色优势让食用菌泉涌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1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周静 段超木
    【核心提示】:贵州科学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食用菌团队纷纷全力以赴,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黔货出山。
     16_16_0620
      香菇、木耳、竹荪、冬荪、姬松茸、大球盖菇、金针菇、海鲜菇、杏鲍菇……在食用菌资源大省贵州,各种食用菌种类一应俱全。
      贵州创新发展绿色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特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团队和平台建设,提升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合理开发利用现有农林废弃物资源,稳步发展速生菌材林和菌草,加强速生菌材(草)对食用菌产品质量、产量研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珍稀食用菌品种;充分利用自然气候特点走错季发展优势;实现废弃菌棒、菌渣生物质燃料化和有机肥化等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为此,贵州科学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食用菌团队纷纷全力以赴,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黔货出山。
      政策资金技术数据 科学规划贯穿始终
      2017年至今,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全产业链谋划、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突破,推动食用菌产业大省建设……
      为此,贵州先后制定《贵州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化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6-2018年)》,将落实80亿元基金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纲要,确定了食用菌发展进行林菌栽培的新模式,食用菌裂变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设立1200亿元的扶贫产业子基金助推扶贫产业,对带动能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补助和贷款贴息,对满足条件的企业开通IPO绿色通道、对上市企业进行直接奖励、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经过食用菌产业领域同仁的共同努力,成立了1000余家食用菌公司,覆盖全省72个县区,食用菌产业正在助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017年11月,针对为贵州省食用菌扶贫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贵州省科技厅凝练食用菌重大专项,直接参股运作,转变财政科研资金支持方式,采取专项资金股权投资模式,引导省内外优秀科技团队,共同出资近2000万元成立了贵州黔灵菌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12亿元,将建立一个省级一、二级菌种研发中心,并在9个市(州)分别建立三级菌种研发中心,计划年产2亿袋菌种,为40亿袋菌棒提供菌种。
      贵州省食用菌不仅实现了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而且2017年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有了飞跃,其产值增加124%,为全国之首。
      与此同时,一批全国重点企业已经在贵州安家落户,基地和市场建设正在紧张推进,“食用菌大数据”工作也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已经在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对外宣传、招商引资、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贵州科学院引进培养人才 科技脱贫有招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科学院的食用菌专家攻破竹荪人工栽培技术难题,引燃全国食用菌研究热潮,王英杰、胡宁拙、张雪岳、何绍昌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贵州食用菌作出巨大贡献,当年培养的技术人才,现已成为贵州食用菌产业的中坚力量。
      “脱贫攻坚的春风”将贵州科学院新一代的食用菌科研人才吹到了全省各地,他们用科技助力扶贫,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保驾护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贵州科学院食用菌团队成立以来,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建立了食用菌产业扶贫创新平台;与贵福菌业等建立了无围墙科研院所,合力助推产业扶贫。
      从云南省楚雄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的团队领衔人杨彝华正高级职称、工程师,刚到单位报到就和省产业扶贫指导小组一起前往铜仁市开展调研,通过座谈与实地调研对20个产业扶贫发展的代表性基地及公司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该市达到脱贫攻坚的目标献计献策。
      大型真菌分类专家邓春英博士,近5年来带领团队走遍贵州省9个市州,开展了月亮山、思南、印江、草海等地的大型真菌本底调查。收集、分离并保存了20多种珍稀名贵野生菌菌株。
      团队成员化身“科技特派员”走进基层,在贵阳市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修文县,及毕节、黔西、铜仁等地开展服务,为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为当地菇农、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与咨询服务,3年来累计服务2000余次,培训700多人,为科技扶贫尽职尽责。
      据团队种植专家向准介绍,团队成员常年奔走于全省的食用菌基地和山林,围绕食用菌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种植、示范到深加工整个产业链不断开拓创新、攻克难题,取得多项关键技术。其中,改进冬荪种植方式,大大节省了菌种培养的周期,每亩可节省1/3成本,在大方等地推广示范;选育冬荪菌株在800-1600米的成功示范种植,解决了该品种中低海拔人工种植难题;林下无设施种植羊肚菌技术,解决了贵州地区种植羊肚菌防冻防霜的问题。
      食用菌产业扶贫具有精、准、快的特点,例如种植冬荪,亩产干品120斤,按每斤270元计算,亩产值高达3万多元,每亩投入菌种和菌材成本约1.5万元,利润约1.5万元。种植羊肚菌,一亩地收获鲜品300斤左右,按照80元每斤计算,亩产值2万元左右,每亩成本1万元,利润1万元。
      通过以点带面推广示范,近3年来食用菌团队在贵阳、遵义、铜仁、毕节等地指导种植冬荪1000余亩,产值达3000万元,为农户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在贵阳、铜仁、黔西等地指导种植羊肚菌1000余亩,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减少贫困户1000多户,减少贫困人口3000余人,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16_16_0622
      省农科院科创团队把红托竹荪“种”成脱贫产业
      早在2009年12月31日,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就敏锐地发现,红托竹荪喜欢贵州独有的凉爽湿润环境,目前只有贵州实现量产,“织金竹荪”虽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但却未形成优势产业。他立即展开全省红托竹荪产业调研,着力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团队,围绕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深入对接地方政府开展成果转化,创建省级平台全面推进红托竹荪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
      2010年,朱国胜通过近1年的调研发现,贵州红托竹荪产业存在6个关键技术问题:如无均一性稳定性好的自选品种;菌种繁育技术落后,菌种生产周期长达1年,菌种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
      朱国胜经过仔细分析,确定了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路子,从点上实现突破,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向线和面延伸,全面推进红托竹荪产业科技创新。
      2011年,他主持申报获得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织金竹荪以草代木栽培优良菌株筛选及应用示范”。从此,朱国胜团队8年如一日地开展红托竹荪科技创新工作。
      2015年在省科技厅和省农科院的支持下,团队启动了“农业科技改革与创新服务园区项目”,并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和义龙新区龙广镇继续开展红托竹荪科技创新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成熟的“红托竹荪发酵菌棒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团队围绕红托竹荪的科技创新已由点的突破,向全产业链延伸。
      2017年至2018年,团队开展“红托竹荪发酵菌棒栽培技术”在黔西南、毕节、安顺、铜仁、黔东南、贵阳等全省试验示范和推广。
      同时,团队工作向“政产学研用”延伸。朱国胜在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团队和平台的建设,已基本建成小核心大协作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还获得“贵州省天麻竹荪育种和栽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其中团队1人入选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人入选贵州省科技创新百层次人才,2人入选贵州省科技创新千层次人才,2人入选省农科院“百名英才”;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团队还培养了所办企业科辅人员6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为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学校提供实习岗位50余个。该团队还与李玉院士团队、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西南大学等建立科技合作。
      平台建设是团队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朱国胜带领团队建立了贵州省微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贵州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微生物资源及生物信息联合实验室食药用菌研发平台、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研发基地等研发平台。
      为践行《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团队将与易菇网合作,面向全国各地开展红托竹荪发酵菌棒栽培技术培训。为此,朱国胜团队将启动红托竹荪全基因组测序,从形态、生理和分子等层面深入研究解决理论问题,推进资源和育种;运用科学技术攻关二次发酵技术、三次发酵技术和智能出菇设施等疑难问题,全面提升栽培技术水平;启动产地初加工、保鲜和冷链物流技术创新,适时启动精深加工研究。通过这些工作,全面提升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和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能力。
      食用菌市场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们通过赴全省50个县、乡、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考察指导,调研了解贵州食用菌主产区的发展情况,梳理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制定了对接方案及管理机制,与他们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从而推动实现以食用菌为节点的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的建设。”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林介绍,食用菌作为一大类农作物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会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典范,助推乡村振兴,它将带动生产、住房、餐饮、文化建设以及商品流动,推动物流产业和线上线下以及电商快速发展。
      这就需要贵州省科研机构和团队集中力量搞科研,争取实现贵州省自主知识产权菌种零的突破。目前,贵州省食用菌科研人才匮乏,急需从全国食药用菌领域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和成熟生产团队,组建自己的食用菌团队,弄清贵州省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状况,普及野生食区级用菌的益、毒性质,选育、驯化并栽培推广贵州省优质野生食药用菌和珍稀特有食药用菌,完善贵州省食药用菌行业标准。
      张林认为,贵州省借助广大的山地森林资源,发育了丰富的食药用菌,但在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菌种生产的原料十分紧缺。目前的解决方法是种植一些生长速度快,植物营养成分高的物种,比如一年三茬的紫荆草和三年成林的桤木等,这些草、木植物可以从根本上替代森林资源,既环保又高效。贵州省空有丰富的食药用菌资源,却没有一个专门的食药用菌市场与之匹配,致使许多菇农、野生食药用菌采摘者只能在路边随意贩卖,价格十分不稳定,销售的菌子也因销售环境的限制,造成品相败坏,营养流失。同时,菇农与采摘者分散在各地,没有形成一个响亮的名头和品牌。因此,建立贵州省第一个专门的食用菌市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关键词: 贵州 食用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