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人类是怎么“驯化”菌菇的?央视纪录片以浙江这个小城为例做了解读


    【发布日期】:2024-01-03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核心提示】:人类是怎么“驯化”菌菇的?央视纪录片以浙江这个小城为例做了解读

    菌菇,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群之一,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800多年前,中国人最早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在林菇共育体系下,开启了人类驯化大型菌菇的农耕文明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角的丽水市内,崇山峻岭、深谷陡坡,森林覆盖率高、降水量充沛,共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菌物资源的宝库。

    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意识到菌菇的妙处。《吕氏春秋》曾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荤一素一菌菇”是21世纪人类最佳饮食结构。

    截至目前,世界已发现可食用野生菌超2000种,由于它们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高,是素食与肉类之外最有效的补充。

    在庆元,“无菇不成席”当地人对菌菇早已一往情深,进山种菇这一人工耕作方式。最早由南宋时期的庆元人发现、摸索与研究,此后在庆元流传了800多年。

    “剁花法”是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香菇方法,在森林中选择合适的菇木砍倒后,在上面剁出刀痕,经过两到三个冬季,菇木上就会长满香菇。

    “落斧凭手气,轻重心里定”剁花是种香菇最核心、最神奇的环节,剁花香菇生长的原理。在于菇木剁花后,香菇孢子随风飘散进菇木坎内萌发,并形成菌丝蔓延。当温度、光照、湿度、气候条件都达标后,才有可能长出香菇,好的剁花技术,能让菌丝蔓延到整棵菇木上,使全树长满香菇,这种看似破坏树木的行为,为何能在庆元持续800多年呢?

    一方面,菇农间有着严格的砍伐制度,既注重砍老树、留壮树、护幼树,也采用择伐的方式砍密留疏,每年每亩山林平均砍5~6棵树,每隔15年更换一次山场。

    另一方面,香菇收集完毕后,菇木被残留的菌丝渐渐腐烂,成为森林里最肥沃的养料,林孕育了菇,菇又反哺于林,林菇共育的和谐关系,在岁月流转中绵延流长,由于香菇产业逐渐兴盛,菇农数量逐渐增加,激发了和香菇有关的乡风民俗的产生,挑香菇的扁担,成为菇农在山林中最重要的防身利器,也造就了一整套香菇功夫,菇帮公所、菇业公会等民间组织陆续成立,全面保障菇农的人身安全与权益,成为其漂泊在外的主心骨。

    庆元还有一座庞大的西洋殿,由菇农组织集资巨款,在光绪年间重建而成,每年农历七月十六,一年一度的菇神大会在此举办,成为菇农行业交流、共诉情怀的重要时刻,也造就了庆元人独一无二的香菇文化。

    在当代,庆元实现了香菇栽培技术的三次迭代,从剁花法、段木法到代料法,形成一条完整的香菇种植技术演化链,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如今,庆元香菇产业,早已完成了自动化、规模化的尝试,菇农在菇棚外一键操作,便可让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达标,营造出最适宜香菇生长的环境,让香菇种植地从森林移进大棚里。

    作为中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庆元是呈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窗口之一,也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庆元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已保存大型真菌标本2300多份,鉴定出398种大型真菌,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让优秀农作物基因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传承多年的香菇功夫已不再需要实战,它们被搬进校园,成为学生们的健身课程。

    林菇共育的奥秘延续了800余年,迈向新时代,庆元人承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农耕法则,用科技与现代化重塑微生物的价值,继续阐述人与自然的农耕智慧。

    CCTV-1 12:35档《农耕探文明》持续播出,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