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菌种到餐桌,一朵金针菇需要经历怎样的旅程?生态栽培,全自动播种,享受蒸汽“桑拿”,在“智慧城堡”沐浴蓝光,机器人采收……5月7日,在位于望都县经济开发区的河北华绿之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绿之珍),记者看到,设施农业的发展,让金针菇培育突破地域与自然条件限制,实现“智慧生长”。
伴随着机器声隆隆,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温热发酵菌气味。“这是菌渣蒸熟的味道,金针菇全部采用无土栽培,培养料使用玉米芯、花生壳、米糠、麦麸等农作物废弃物,每年4万吨以上,变废为宝。”在装瓶车间,该公司副总经理赵振华对记者说。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装好优质培养料的瓶子在流水线上快速移动。两条生产线全程自动化完成装瓶、盖盖、打孔、码垛等工序。“每天装瓶量约30万瓶,一瓶长成后就是我们在超市看到的一大把金针菇,重量约500克,日产量可达120吨。”赵振华说,金针菇采收后的菌渣经无害化处理,又变身为有机肥反哺农田,“从土地中来,回土地中去”,形成良性循环绿色生态模式。
车间相通的甬路上方传来哗啦声,记者抬头看到,流水线传送带轨道穿梭空中,实现全自动运输。满载培养料的瓶子进入高压灭菌舱,在120℃蒸汽中彻底杀灭杂菌。冷却后的瓶子通过地下连廊输送至全自动无污染的接种车间,液态菌种如细雨般喷洒入瓶。经过一段时间菌丝培育之后,便进入搔菌车间,机械臂精准搔动菌瓶表面,刺激菌丝生长。随后,进入生长期的金针菇便“入住”恒温恒湿的生育室。
赵振华打开一扇门,带记者走进“蓝色房间”,挟着些许寒意的空气倏然涌出,仔细一看蔚为壮观——房间内排满直通屋顶的多层立体床架,一瓶瓶沐浴蓝光的金针菇被整齐地码放其上,洁白菇体“精神抖擞”。“这里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调控,模拟自然条件,保持4-15℃,用金针菇喜欢的蓝光滋养。”赵振华介绍,“传统大棚菌菇种植一年两茬,我们365天不间断。大幅提升的空间利用率和时间效率,叠加无土栽培的高附加值,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当金针菇成熟后,自动化流水线会将它们送至包装车间,进行采收、分拣和包装。在这里,工作人员与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确保每一包金针菇都符合高品质标准。包装完毕后,新鲜的金针菇将通过冷链物流,迅速运至京津冀各城市的销售场所,最终抵达餐桌,为消费者带来健康与美味。
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智慧城堡”的经济效益如何呢?赵振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公司占地面积约580.66亩,分三期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我们目前所在的区域是项目一期工程,占地239亩,投资5.12亿元,年产约54000吨鲜品金针菇。项目二期正在建设中,占地约150亩,生产白玉菇、蟹味菇,年产量约11000吨。规划中的项目三期生产真姬菇。三期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鲜品食用菌可达85000吨,年产值约5亿元,吸纳就业约1200人,90%以上员工为本地化招聘。”
据悉,河北华绿之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企业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华绿之珍以“最北基地”锚定京津冀市场,成为河北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2024年入选“环京蔬菜保供基地”。同时,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获得望都县颁发的首个农业设施所有权登记证。
在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进行着惊艳碰撞。“目前,我们已提供400余个工作岗位,带动附近农户增收。同时,与望都县残联、大中专院校等合作积极促进就业。”赵振华说,华绿之珍不仅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家门口”就业,而且有效带动当地玉米芯、纸箱、薄膜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