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碧城镇人工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墒刚成熟的榆黄菇散发着独特的菌香,一簇簇层层叠叠的金黄色菌朵在田间竞相绽放,颇为惹人喜爱。在碧城镇广袤的田野上,一场食用人工菌种植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不仅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在碧城镇猫街社区小南村榆黄菇种植大户吴建苇的菌菇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他和家人正在整理菌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榆黄菇,分拣后的鲜菇则被放入烘干炉,烘干后作为干菌销往市场。今年71岁的碧城镇猫街社区居民杨加禄便是其中一员。“我家是附近村子的,来他们菌子基地做工一天有50到60块钱的收入。我们年纪大了,重的活干不动,分拣这样的轻巧活儿可以做。”他说。
榆黄菇,又称鸡油菌、金顶侧耳,因其鲜黄色菌盖而得名,味道鲜美、香气浓郁,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两年前,吴建苇转租村里的鲜花基地,试水榆黄菇种植。经过不断摸索,目前他的种植规模已扩大至5亩,共种植菌包3万多个,聘请4名工人常年务工。他计划将种植量扩大到6万至7万个菌包。“到年底,预计新鲜菌菇产量将达到40多吨,干菌产量在4到5吨之间,产值可达30多万元。”吴建苇说。
在碧城镇张通村委会盈馨花卉合作社内,一排排榆黄菇在菌棚中茁壮生长,金灿灿的菌盖宛若盛开的花朵,合作社工人张笑芬正忙着将一朵朵成熟菌子小心采下。“我在家里没什么收入,在这里干活就有钱挣。”她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装筐打包。
榆黄菇凭借抗杂能力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管理简便等优势,成为盈馨花卉合作社扩大规模后的重点发展品种。合作社负责人李红琼介绍:“我们去年试种榆黄菇效果不错,一年可以种两三茬,每一茬就有四五万元的收益。今年我们继续扩大规模,平时有四个长期工在地里干活,采摘高峰期还会临时请周边群众来帮忙,大家都有收入。”
据了解,新鲜榆黄菇每公斤售价约10元,烘干后则能卖到每公斤50至70元。一个菌包可持续采摘约4个月,投入与产出较为稳定。目前,碧城镇已发展榆黄菇种植30余亩,另有羊肚菌种植30亩,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超过150万元。
近年来,禄丰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截至2024年,全市人工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98亩,年产量1770吨,产值1942万元。与此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野生食用菌产业同样成效显著,年产量达11367吨,产值达11.03亿元。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3137吨,总产值达11.23亿元,人工菌与野生菌互为补充、共同推动“菌子经济”稳步增长。
一朵“小蘑菇”变成支撑地方经济的“大产业”,不仅释放出生态资源的价值,更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禄丰市人工食用菌产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