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作为一种重要的美食食材,早在周代就有关于“菌”的文字记载。古籍《列子》中记载:“朽壤之上,有菌芝者。”《庄子》亦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蘑菇等菌类食材早有了解。作为最古老的食材之一,不同地区的菌菇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特色,如东北的榛蘑、华北的平菇、江浙的香菇、岭南的草菇等,各具风味。近年来,玉泉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着力打造具有玉泉特色的菌菇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立足资源禀赋 挖掘产业亮点
菌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自然环境。不同的食用菌对温度、湿度和光照都有特定要求。翻开《绵竹县志》,水利志中提到:“玉泉境内分布着大小泉眼达上百口之多,水源丰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正是得益于玉泉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自然优势,这里成为发展菌菇种植产业的理想之地。玉泉镇出产的食用菌具有肉质肥厚、含糖量高、干物质丰富、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
在发展菌菇产业之前,玉泉镇充分调研了当地市场基础,选择了适合本地种植的菌菇品种。例如,姬菇是平菇的一种,属于侧耳属中的低温型食用菌,呈贝壳状或扇状,幼时为青灰色或暗灰色,成熟后变为浅灰色或黄褐色,肉质细嫩,口感滑爽。平菇则是一种糙皮侧耳,菇盖呈棕褐色,带有放射状细纹,边缘波状弯曲,菇肉白色,柔软细嫩。这两种菌菇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抗癌等功效,在市场上极为畅销。玉泉镇菌菇基地依托这一市场基础,开始培育姬菇和平菇,最终在产量和质量上取得了双赢。
专家技术指导 多面衍生产业
走进玉泉镇村集体食用菌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棚内,姬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撑起了一把把“小伞”,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独特的清香。菌菇的成功种植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玉泉镇食用菌基地负责人聘请了专业的食用菌种植专家,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基地初期投入资金337.5万元,通过与农业公司签订食用菌加工基地租赁协议,种植姬菇10万袋,产量达70余吨,生产经营收入约50万元。
在菌菇种植过程中,菌棒是关键环节,也是种植成本的主要部分。在玉泉镇食用菌基地,码放整齐的菌棒被一车车运走,小小的菌棒撬开了村民的“致富门”。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育的菌菇种类也逐渐增多。基地还开展了菌菇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户掌握菌棒脱袋、注水、收菇等技术。目前,玉泉镇已实现特色食用菌菌棒的本地化生产和量产,并与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签订脱贫户参与菌棒赊购协议。同时,基地与有机肥厂合作,年处理废弃菌棒50万袋,约400余吨,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障了出菇的质量和产量。
引进高端品种 带动增收致富
《千菌方药典》记载:榆黄蘑性平、味甘、无毒,入脾经、肺经,具有润肺生津、补益肝肾、止痢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食用菌。此外,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医药中久负盛名的良药,过去曾作为敬献皇帝的滋补贡品。如今,羊肚菌已成为出口西欧国家的高级食品,是一种不含任何激素、无副作用的天然保健食品。经过充分调研,玉泉镇菌菇基地决定引进榆黄蘑和羊肚菌,让这些高端品种“落户”玉泉。
如今,玉泉镇的菌菇产业已打通绵阳、广汉、成都等地的销售渠道,平均每月收益达两万余元。基地还解决了周边数十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劳务支出费用超过10万元。2023年,玉泉镇再次投入资金153万余元,完成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期建设,扩建了杀青车间、盐渍车间、菌种室和接种室,新建改建出菇棚20亩。此外,基地还完成了食用菌出口备案基地的申请,实现了绵竹食用菌种植业出口备案基地零的突破。同时,基地不断拓展网络电销渠道,培养工作人员进行线上销售,打响“蜀泉竹菌菇”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