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2025年全国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研讨会在漳州芗江酒店正式拉开帷幕。本次由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福建农林大学主办,本次会议由易菇网、福建省食用菌学会承办,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协办。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戴玉成,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图力古尔,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泰辉 ,中国菌物学会真菌毒素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处处长汪世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徐建平,福建省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黄志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曾辉,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淑静,漳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志强,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张丹凤,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陈国平,漳州食用菌协会会长杨建木等重要领导和嘉宾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由易菇网总裁赵雄主持。
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处处长汪世华发表致辞。他强调,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以农林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已有10个学科领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更是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双非”农林高校中位居首位。汪世华进一步指出,菌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人类健康、农业进步和生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福建漳州作为亚热带菌物区系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多样的菌物资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条件。福建农林大学长期专注于菌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并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汪世华表示,福建农林大学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菌物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为菌物学科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郭良栋理事长首先回顾了研讨会的发展历程,指出这一研讨会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二届。他强调,该研讨会在推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而学术组织的进步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郭良栋以自身经历为例,进一步指出,作为科学家,仅凭个人实验室的卓越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推动整个学科的协同进步,从而为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在组织活动和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绩。在谈及人才培养时,他提出:“只有培养更多年轻学者,学科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他呼吁各专业委员会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菌物研究领域。针对研究方向,郭理事长强调要注重研究领域的多样性。他主张在保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菌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探索,以真正体现“多样性”的深刻内涵。他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菌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必将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幕式后进入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良栋、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戴玉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图力古尔、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邱君志等5位知名专家,分别就全球变化对内蒙古草地真菌组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的影响、全球热带和温带六个区域多孔菌物种多样性研究、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与保护评价、中国毒蘑菇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虫生真菌多样性及其资源利用作了精彩报告。
下午的专家报告同样精彩纷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徐建平作了题为What can fine-scale sampling tell us about the “secrets” of mushrooms?的报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建魁作了题为Dothideomycetes & the contribution by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Asia的报告、河北大学研究员王启明作了题为基于基因组学的酵母菌物种界定的报告、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淑静作了题为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的报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明作了题为中国鸡油菌属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的报告。
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科学传承与积累的深厚底蕴,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开放的学习心态、积极拥抱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进取精神,营造出包容、热情、相互欣赏的良好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祁建钊副教授的提问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深刻思考。图力古尔教授慷慨赠书,其他参会代表也携带书籍请几位老师签名,以表达对前辈科学精神的敬仰与学习之情。
交流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参会代表所提出的问题极具价值,值得深入探究。戴玉成教授、图力古尔教授、李泰辉研究员、杨祝良研究员、邓旺秋研究员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并鼓励年轻学者继续勇攀科学高峰。
全国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研讨会作为中国菌物学会的精品会议之一,在促进学术交流与进步、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以及推动菌物科普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在其中贡献显著。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必将对我国菌物学科的创新发展产生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