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龙吟 姚元旭 文/图) 盛夏时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的竹荪种植基地迎来采摘旺季,新鲜竹荪经加工后批量上市,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走进基地大棚,一朵朵圆滚滚的竹荪破土而出,洁白菌杆外包裹着网状菌裙,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竹荪,剥去褐色菌盖放入篮筐,随后运往附近的烘干房进行集中加工处理。
“现在正是旺季,前几天长出的竹荪特别多。我们按时算工资,一天能挣60到100元不等。”村民谢刚珍笑着说。
竹荪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不仅口感鲜美,还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氨基酸,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旺盛。“竹荪喜阴喜湿,适宜在20℃至24℃环境中生长,万山这边的条件比较适合。”种植基地负责人黄呈军介绍,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气候与土壤条件,基地不断优化种植与加工技术,已实现30亩、4个大棚的竹荪规模化种植。同时,基地与多家企业、商超达成“即采即销”订单合作。
“竹荪采摘特别讲究时效性,菌朵‘破壳’后必须马上采摘。”黄呈军表示,为保证品质,农户们每天清晨忙碌两三个小时,确保在中午12点前完成采收、烘干等工序,锁住竹荪的鲜香。“鲜竹荪采收期从5月底持续至8月底,目前已采收1万余斤,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三四万斤。烤干后的竹荪销往福建、四川等地,供不应求。”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地实行产业轮作模式,通过“一地两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竹荪采完后,9月初就种羊肚菌,羊肚菌销量也不错。这样能让土地不空闲,持续带动村民增收。”黄呈军说。
该基地全年可带动周边60余名群众参与竹荪和羊肚菌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特色产业发展不仅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