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时,64岁的田茂芬老人已开始在木耳采摘大棚内忙碌起来。
每小时10元的劳务收入虽不算高,但通过每天10小时的辛勤工作,她依然能够为自己和家庭带来一份稳定的收益,这让她感觉很知足。
田茂芬所工作的大棚内,种植的是一种名为白背毛边木耳的特色品种。这种木耳属于高温型木耳,与中低温生长的黑木耳品种截然不同。背毛边木耳每年三月份进棚,四月底开始出耳,一直要采收到十一月份。而黑木耳则通常是九月摆棒,采收持续到次年三到四月。这种错峰种植的策略,不仅避免了与黑木耳市场的直接竞争,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除了种植周期的差异,白背毛边木耳在抗病性方面也表现出色。据种植户张俊介绍,白背毛边木耳抗感染能力强,一个菌棒上开三个口,即使感染了,也可以在好的地方重新开口,继续出耳。而黑木耳一旦感染,整个菌棒就会报废。这种优势使得白背毛边木耳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减少损失,提高产量。
据了解,一个大棚通常种植着1.1万棒白背毛边木耳,而每一棒木耳在成熟后,可以采收约2两的干木耳。这些干木耳售价13元一斤,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为了保障销路,张俊与重庆市秀山一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每轮采收销量可达4000斤干木耳。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白背毛边木耳是种植户张俊今年从黔东南地区引进的新品种,作为创业者,他看重白背毛边木耳的巨大种植潜力。以每个棚1100元的租金,在凤仪村租下了15个大棚进行试种。
“选择在印江试种白背毛边木耳,是看中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张俊表示,这里的农民勤劳朴实,对木耳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努力,相信白背毛边木耳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事实也正如张俊所料。根据目前的产出量、品质和市场行情分析,他的15个棚预计今年可获得8万元左右的利润。这一成果不仅让他对种白背毛边木耳产业充满了信心,也吸引了更多村民加入到木耳种植的行列中来。
今年,张俊还在当地雇佣了15名村民,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