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中国菌物学会大球盖菇产业分会、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食用菌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易菇网承办,喀喇沁旗人民政府协办的草腐型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与草原真菌多样性研讨会开始报到。参会代表陆续抵达会场酒店进行报到。
据了解,喀喇沁旗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高、负氧离子多,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林镇作为该旗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已建成10个赤松茸种植基地。全镇赤松茸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亩,较去年增长10%,每亩林地出菇量稳定在4000 - 5000斤,产值达4万元,总产值突破8000万元大关。
林地与菌菇的“双向奔赴”,蕴含着当地独特的生态智慧。赤松茸偏好林下阴凉湿润的环境,林地恰好为其提供了天然的生长屏障;反之,树下种植不占用耕地,秸秆还田能改良土壤肥力,菌菇生长过程中释放的养分还可调节林地小气候,促进树木茁壮成长。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不仅实现了“一片林子两份收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将围绕草腐菌与草原真菌交流研讨,还将前往大球盖菇基地,参观培养料隧道发酵场、林下种植基地、冷棚种植基地,并深入乌兰布统草原进行真菌多样性野外考察活动。会议的召开,不仅为草腐菌与草原真菌领域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优质平台,也将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