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尽,喀喇沁旗美林镇东局子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菌床上赤松茸错落丛生,一朵朵破土而出,村民们弯腰采摘的身影与林间鸟鸣交织成曲,这片广袤的森林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今年的赤松茸品质非常好,饱满厚实,每亩能收4500斤左右,二等以上优质品占比超70%,净产值稳稳突破290万元!”东局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占明蹲在菌床边,指尖轻抚菌盖,黝黑的脸上漾开笑意。
在喀喇沁旗,像这样的林下经济种植基地越来越多。近年来,喀喇沁旗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实行“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基地拉动、林农行动”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目前,全旗林下经济种植面积已拓展至7.5万亩,培育企业、合作社18家,带动2200余户农户投身其中。2024年,林业经济综合产值达22亿元,居全市首位。
据了解,喀喇沁旗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高、负氧离子多,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林镇作为该旗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已建成10个赤松茸种植基地。全镇赤松茸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亩,较去年增长10%,每亩林地出菇量稳定在4000 - 5000斤,产值达4万元,总产值突破8000万元大关。
林地与菌菇的“双向奔赴”,蕴含着当地独特的生态智慧。赤松茸偏好林下阴凉湿润的环境,林地恰好为其提供了天然的生长屏障;反之,树下种植不占用耕地,秸秆还田能改良土壤肥力,菌菇生长过程中释放的养分还可调节林地小气候,促进树木茁壮成长。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不仅实现了“一片林子两份收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食用菌深加工方面,美林镇也在不断发力。当地已建成2处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对采摘的赤松茸等食用菌进行分拣、包装、腌制等初加工。“过去鲜菇只能卖给周边商户,现在进行了产品深加工,通过订单式销售,直接发往全国各地,收益大幅提升!”产业园负责人张永华介绍,这些贴上标签的产品,正沿着柏油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若说林菌是林下经济的“速写”,那么林药便是“工笔”。在喀喇沁旗,7万余亩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区里,天麻的块茎在腐殖土中悄然膨胀,紫灵芝的菌盖在老树根部舒展,林下参的叶茎在斑驳光影中挺立。15种仿野生药材,每亩地预计平均收益达5000元。“以前守着大山受穷,现在护着青山致富!”正在打理药材的村民刘军感慨道,“家里种了苍术、赤芍和白鲜皮等林药,有1000亩左右,目前长势不错,预计再过两年,就能有非常可观的收益。”
喀喇沁旗的林下经济发展,不仅局限于种植和加工环节,还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林下资源,开发了“自然研学 + 采集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体验浓郁的种植文化,还能参与到赤松茸等菌菇以及林药的采摘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此外,喀喇沁旗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等活动,提升林下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优质的林下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市场。
从林菌到林药,从加工车间到研学基地,喀喇沁旗的林下经济发展实践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如今,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正以蓬勃姿态展现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