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地气”“成本太高”“脱离农业本质”—当5G植物工厂这类“未来农业”概念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时,类似的质疑声从未停歇。有人说,农业本就该是“看天吃饭”的古老行当,搞这些高科技纯属“炫技”;也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套智能设备的投入够传统农户种十年地,性价比实在太低。
这些质疑,恰恰戳中了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痛点。而即将亮相全国菌物学会的鼎信阳光5G植物工厂,似乎正想用一种“反常识”的方式,回应这些争议。
质疑一:“精准控制”是对自然的背离?有人认为,植物生长本就该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干预温度、光照、湿度,无异于“拔苗助长”。但现实是,传统农业里,一场倒春寒就能让农户一年的投入打水漂,连续阴雨可能导致整棚作物霉变。
鼎信阳光的回应很直接:在平度的试点方舱里,香菇的生长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不是靠“催熟”,而是靠“五恒一智”系统精准调控舱内温、湿、水、光、气,让每一根菌丝都在最舒适的环境里生长。这里的“精准”,不是对抗自然,而是用技术规避自然风险——就像给植物撑了一把永远不会漏雨的伞。
质疑二:“高科技”意味着“高门槛”?“年轻人都不愿种地,搞这些触屏操作、远程监控,老人哪学得会?”这是不少人的担忧。确实,传统农业靠经验,而智能设备靠技术,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鸿沟。
但在平度试点项目里,赵大叔只用了三天就熟练掌握了操作:屏幕上跳出“湿度过低”的提示,点一下“自动调节”,纳米雾化系统就会启动;生长数据自动同步到云端。所谓“高科技”,在这里被简化成了“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日常——就像用智能手机刷视频一样自然。
质疑三:“模块化方舱”是对土地的浪费?“好好的耕地不用,非要在荒地、厂房里搞种植,这不是舍本逐末吗?”面对这样的疑问,一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鼎信阳光的立体种植模式,让每平方米土地的利用率是传统大棚的3-5倍。在青岛的一个废弃厂区,9个方舱盘活了800平方米闲置空间,年产食用菌12万斤,相当于30亩传统菇棚的产量。
这些方舱从不与耕地“抢地盘”,荒山坡、屋顶、旧厂房……哪里有闲置空间,哪里就能成为“菜园子”。这种“见缝插针”的种植方式,反而让土地资源有了新的可能——就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也能种出一片结果的森林。
质疑四:“高投入”“高能耗”注定走不远?“一套设备十几万,加上电费,什么时候能回本?”这是最现实的问题。不可否认,5G植物工厂的前期投入确实高于传统种植,但鼎信阳光却把工业节能技术搬了过来——自主研发的智慧节能热泵比传统设备省电30%,太阳能光伏板覆盖让方舱能耗再降60%;滑子菇方舱年净利润11.8万元,约是传统种植的2-3倍,算下来2年就能收回成本。
更关键的是,他们推出的“共享方舱”模式,让农户可以按季度租赁设备,不用一次性投入,还能享受全程技术支持。这种“轻资产”模式,正悄悄打破“高科技=高门槛”的偏见。
或许,5G植物工厂真的不是传统农业的“替代品”。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不用看天吃饭,不用背井离乡,在方寸之间就能种出好作物。当鼎信阳光带着这些“被质疑过”的成果走进全国菌物学会,我们或许该思考:农业的未来,会不会就是在这样的争议与探索中,一步步清晰起来?
毕竟,所有创新的起点,往往都始于一句“这不可能”。而打破“不可能”的,从来都是那些愿意低头解决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