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兴安盟阿尔山市五岔沟镇的天然林下,朵朵松杉灵芝如祥云般舒展。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的专家李晓教授正指导农户采摘,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昔日的林区小镇,如今正依托科技创新,走上了“小菌菇 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初,为深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兴安盟科技局推动兴安盟农牧科学院、阿尔山市天润农牧业扶贫发展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深化合作,在阿尔山市五岔沟镇联合实施“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与菌渣还田安全评估”项目。该项目总投入350万元,精准聚焦菌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及菌渣资源化利用等产业关键环节,为兴安盟食用菌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科技根基。近日,双方联合组建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团队”深入五岔沟镇生产一线,为企业发展“把脉开方”。团队瞄准“技术攻坚—品牌锻造—市场拓展”全链条发展目标,力求解决生产发展实际问题。
“传统车间空间有限,何不‘借林生金’?”调研中,团队李晓教授创新提出“菌棒绑树生产”模式,利用林地悬挂菌棒,将生产空间拓展至野外,同时利用自然温湿度降低管理成本,为设施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针对采摘环节的损耗问题,团队开出“硬化工序+科学调度”组合“药方”:铺设防损塑料布减少菌菇破损;推行“分批次集中采摘”方案,优化采收时间窗口和人员配置,提升采摘效率、降低损耗。
此外,专家团队还围绕产业升级、品牌打造及市场拓展提出系统性建议,着力推动“种植—加工—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建设上,立足阿尔山生态优势,将黑木耳、玉木耳、桃红木耳组合打造为“三色木耳”,定位“三高克星”以强化健康属性,提升市场竞争力。
项目实施以来,五岔沟镇食用菌产业呈现“经济增益、民生提质、生态向好”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显著,新品种因营养丰富、附加值高成为市场“抢手货”,玉木耳、桃红木耳每公斤市场溢价达80元至120元;松杉灵芝每公斤溢价更高达500元至1000元,亩均收益突破16万元,较传统农作物种植效益提升近8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社会效益凸显,首批4.2万段菌棒培育直接创造20个就业岗位,脱贫户占比60%,人均月增收2500元。村民赵芳东感慨:“在大棚采木耳,每天能挣150元,一个采收季就能增收5000元,比外出打工还稳当!”生态效益持续释放,“菌渣还田生态循环体系”变废为宝,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8%、化肥用量减少25%,该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为北方寒地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五岔沟方案”。
兴安盟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祥惠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通过科技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搭建更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兴安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