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卓尼是藏语“觉乃”的音译、为“两棵马尾松”之意,素有“藏王故里·秘境卓尼”之美誉。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古氐羌民族繁衍生息中心。地貌以高原丘陵为主,境内海拔2000-4920米,全县总面积5419.68平方千米,9.5万农牧民守护着38.68万亩耕地。
卓尼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寒冷湿润,四季不明,具有光照强日照短,地高林多湿度大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4.6℃,6-8月平均气温20℃。这里凭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生长出的黑木耳生理病害少,杂菌滋生少,耳片肥厚,以多糖含量高、肉质肥厚的优势,成为全国食用菌市场的“明星产品”。
卓尼从2021年开始,在短短五年期间,完成了木耳这一区域特色产业的华丽蜕变,在木耳镇、纳浪镇、喀尔钦镇等10个乡镇建设钢架大棚4000座,木耳生产规模近9000亩,产值2.08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赢的产业振兴之路。
第一章 卓尼黑木耳发展优势
1.1气候优势
卓尼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甘肃省十二大重点林区之一。县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孕育出大量苍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广袤的森林和草原。平坦肥沃的河谷冲积滩地,水草肥美的天然优质草场,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生态地位重要。卓尼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组成部分、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径最长的县市及甘肃省十二个重点林区之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林地面积334万亩、森林覆盖率27.22%,草原面积480万亩、天然草原盖度达97.08%。
资源优势明显。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境内海拔2000--4920米。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寒冷湿润,四季不明,具有光照强日照短,热量贫乏温差小,降水充沛不均匀,地高林多湿度大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4.6℃,年日照时数2450.4小时,年降水量600毫米作用,无霜期114天。6-8月平均气温8-28℃,发展高原夏季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有羊肚菌、黑木耳、草原酥油菇等菌类蕨类植物100余种,有冬虫夏草、猪苓等名贵中药材20余种,野生资源丰富。
1.2政策优势
甘南州自2021年起,全力推进创建“五无甘南”(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决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实现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务实之举,也是推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彰显了州委、州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大气磅礴的胸襟魄力和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顺应了全州各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愿景。为农业产业实现绿色、无公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卓尼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及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将黑木耳产业纳入主要议事日程,2021年出台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五个万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扶持政策”的推进机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形成了从菌种引进扩繁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政策保障。
1.3人才优势
科技赋能是卓尼黑木耳产业突破的关键。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创新模式下,卓尼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2022年组建由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领衔的产业顾问组。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攻克高原环境下的菌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推广“菌棒集中生产+农户分散管理”模式,实现菌种供应、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七个统一”,让农牧民告别“靠经验种植”的传统模式,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生产之路。
一批返乡青年回到卓尼,从事木耳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托起木耳产业的美好未来。留学新西兰女青年张纳欣回到卓尼,2022年10月注册成立卓尼县纳朵朵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木耳等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筛选,包装销售、产品开发、国际市场开拓等,为卓尼木耳规范化种植及产品开发走出来一条新路子;有志青年卓尼高原优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五十一,主要从事黑木耳种植与产品销售。在喀尔钦镇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进行木耳规范化栽培,2024年基地种植黑木耳大棚56座,干木耳产量50吨,效益300余万元,为务工人员发放工资80余万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为藏区农户的撑起了致富伞。
第二章 卓尼木耳产业现状
2.1发展历程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境内海拔2000--4920米,土地总面积5139.6平方公里,耕地39万亩。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年均温度4.6C0,年均降水600毫米,有黑木耳、羊肚菌、草原酥油菇等菌类蕨类植物100余种,冬虫夏草、猪苓等名贵中药材20余种。卓尼6-8月气温在8-28C0之间,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具有发展黑木耳等食药用菌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优势。
2020年以前,卓尼县黑木耳种植还停留在农户及合作社零星种植阶段,县域内没有黑木耳菌棒生产加工企业,菌棒主要以外购为主,种植不足百亩,产量不足百吨。2021年县委县政府结合卓尼自然资源条件禀赋,立足“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定位,将黑木耳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以链为笔、以智为墨,勾勒出卓尼县黑木耳为衔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蓝图。
2023年县委、县政府在前期调研、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科学研判,引进企业建成现代化黑木耳生产线,积极筹措资金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在木耳镇、喀尔钦镇、纳浪镇、柳林镇等10个乡镇建成标准化钢架大棚4000座,进行黑木耳新品种繁育、菌棒生产、菌袋工厂化培养,初步建立了黑木耳菌棒的“集中式生产、分散式育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有效推动了县域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卓尼黑木耳”跻身全国农特优农产品名录。
2.2产业现状
2020年前,卓尼黑木耳仅有个别农户、合作社购进菌棒进行零星生产,规模较小。进入“十四五”,卓尼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将黑木耳产业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出台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五个万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扶持政策”的推进机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形成了从菌种引进扩繁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政策保障。
短短五年,卓尼黑木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15个乡镇有10个建有标准化钢架大棚,从事黑木耳生产。在木耳镇食用菌产业园、喀尔钦镇、纳浪镇、柳林镇等10个乡镇建成标准钢架大棚4000座,年栽培规模6000万袋。
目前已建成现代化黑木耳菌棒生产线2条,年产能达到2000万棒;培育龙头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35家,基本形成菌种研发、菌棒生产、规模种植、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市场销售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功开发“木耳锅巴”“木耳酱”、“木耳肽液”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从初级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废弃菌渣经过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用于青稞、油菜种植,形成“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菌渣还田”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三章 卓尼木耳取得的成效
3.1卓尼木耳品质优异
卓尼依托高原冷凉气候优势,凭借县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点,在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加持下,绘就了以黑木耳为主的食药用菌发展蓝图,上演着一场现代农业的逆袭。县域水体无污染源,天然纯净,含有有益矿物质营养元素,其中多处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人体有营养保健作用。2023年钛和中谱检测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检测,卓尼黑木耳以多糖、铁(82.4mg/kg)钙(5.61×103mg/kg)、氨基酸(9.67g/100g)含量高、肉质肥厚、无残留无污染成为全国食用菌市场“明星产品”。卓尼从鲜为人知的高原小城,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中国黑木耳主产县”、“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赢的产业振兴之路。
3.2卓尼木耳撬动民生福祉
利益联结,让农牧民共享产业红利。在卓尼,黑木耳不仅是农产品,更成为联结各方利益的“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1022家新型经营主体与1.5万户农牧户建立合作关系。从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到入股分红,多样化的利益分配方式让农牧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工。据统计,仅黑木耳产业每年带动5960户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季节性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超5000元,年户均收入超万元。小木耳使藏区5960个家庭有了稳定收入,提升了幸福指数,真正实现“小木耳”托起“大民生”。
品牌突围,从雪域高原走向全国餐桌。“卓尼黑木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卓小尼”“木耳肽液”等系列产品成为市场新宠。卓尼县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培育12家认证企业,打造“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在兰州开设农特产品直营店,并借助电商平台开拓线上市场。如今,卓尼黑木耳不仅端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更通过跨境电商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展示雪域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色名片”。
文旅融合,“木耳小镇”绘就农旅新图景。依托大峪沟4A级景区,卓尼县全力打造“木耳小镇”,将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现代化种植基地,体验木耳采摘,品尝特色木耳宴,参与科普研学活动。“赏木耳景、听木耳歌、品木耳宴、体木耳情”的农旅品牌正逐步形成,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展 望
站在新的起点,卓尼县正谋划着以木耳为主的食药用菌产业“二次腾飞”:院士专家科研工作站的成立,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食药用菌高端人才入驻卓尼,开展适宜卓尼环境气候的黑木耳品种选育,黑木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深化农旅融合,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主题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以牦牛产业为代表的其他特色产业也在同步发力,共同构建“牛羊菜药菌+青稞”六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高原秘境到产业高地,从高原小镇到产业大县,卓尼黑木耳传奇仍在续写。“十五五”末,卓尼黑木耳及珍稀菌类栽培规模突破1亿棒,实现产值3亿元。在这片雪域高原,“小木耳”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新时期,在我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策的感召下,将带领农牧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中国食用菌协会
中共卓尼县委 卓尼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五年八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