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记者站 陈 曦 熊明欢 通讯员 潘俊江 文/图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泰宁县朱口镇福建中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菇棚里,弥漫着草菇独有的菌香。37岁的负责人杨龙金在菇床间忙碌穿梭,仔细察看草菇长势。
菇棚创业 初心如磐
杨龙金是朱口人,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期间半工半读的经历,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大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学校菌物研究中心担任生产厂长,负责食用菌栽培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师兄搞科研、做市场调研,发现草菇市场前景广阔,从此与食用菌培育结下不解之缘。
2013年初,怀揣“草菇创业梦”的杨龙金回到家乡创办企业,从事食用菌栽培。然而,创业之路充满坎坷,资金不足、技术不精、投资风险大等问题接踵而至,头几回栽培的草菇稳定性差,产量上不去,生产线一度中断。
但杨龙金并未气馁,他每天起早摸黑,风雨无阻地穿梭在草菇基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除了向书本学习外,他还前往江苏游历,到当地的农科院考察草菇种植技术,自主钻研与反复摸索,持续精进草菇栽培技术。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形成一套成熟的食用菌培育方法,食用菌成活率、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显著提升。
如今,杨龙金在镇里成立了三家草菇生产栽培公司:福建中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运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福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150个智能大棚,全部投入生产后能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
科技领航 突破壁垒
草菇传统栽培方式依赖天气,每年仅6—9月能出菇,碰到持续炎热天气产量也会骤减。2015年,杨龙金在山东聊城接触到爱尔兰智能温控技术后,决心让草菇“住”进恒温房。
他带领团队与上海市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三明市农科院合作,对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将传统露天菇床升级为密闭式智能温控大棚,通过传感器实时调节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改造后的大棚实现了一年四季稳定出菇,单棚年产量从过去的5吨提升至10.5吨,一年可种植草菇14批次。
除智能温控技术,杨龙金还摸索出“正反面出菇”技术,通过调整菇床角度和培养基配方,让草菇既能从正面生长,也能从料子底面出菇,出菇面积直接翻倍。再配合“二次上料”模式,每个大棚每月可节省培养基成本2000元,且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草菇单位面积产量。
“跟着师兄一起学习草菇种植真的太有趣,我学到了好多实用的种植技巧,都是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样也是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陈朋平感慨道,“在这不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学会了如何创新和解决问题,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真的很感谢师兄!”
此外,杨龙金还收集周边工厂废弃的海鲜菇、杏鲍菇菌渣,发酵后作为草菇栽培料,不仅解决农业废料处理难题,还提高废物利用价值,栽培完草菇后,下脚料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
携手同行 共赴富裕
取得初步成功后,杨龙金并未停下脚步,他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进行草菇品种改良和种植工艺技术升级。同时,他不忘回馈家乡,牵头成立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5个村和众多农户参与种植,提供就业岗位120多个。
“跟着杨总种菇,不用愁技术,也不愁销路。”村民曹菊梅说,她在基地负责草菇采摘,每月工资4500元。据统计,合作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至6万元,草菇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草菇种植基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乡镇干部和农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杨龙金毫不吝啬地分享经验和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更多村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杨龙金用科技打破季节壁垒,让草菇成为农民增收的“金疙瘩”。接下来,杨龙金打算进一步扩大草菇基地规模,带领乡亲们在致富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