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下午3点,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交流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北、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广西、贵州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团队成员全部到场。
会议由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主持,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卢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王洪亮出席会议并讲话。大家充分肯定了本次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交流会,认为其将有力促进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合作共赢,应进一步研究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一届接一届持续地举办下去,以实现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卢瑶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王洪亮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谭琦研究员、浙江食用菌创新团队原技术首席蔡为明作为特邀专家出席并讲话,他们系统介绍了在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担任首席科学家期间的工作经验,并针对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交流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吉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自治区食用菌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微生物产业创新团队围绕本省食用菌产业特色和优势、体系架构(首席、功能实验室、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等各团队负责人)、体系科技创新成果(或亮点)及转化意向、体系科技创新需求及合作意向作重点发言,其他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口头发言。
主办方代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指出,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先后将食用菌产业列入12大特色优势产业和“3+5+N”中的5大全产业链百亿产业之一,2017年,支持建立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体系设立资源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控、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等五个功能实验室,全链条开展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设立黔西南、黔东南黔南、贵阳、毕节、铜仁等五个综合试验站,在全省五大产业带开展食用菌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开展了“贵州省菌物资源普查及创新利用”项目,发现贵州雨热同期、立体气候突出,孕育大型真菌1793种,其中食用菌929种,药用菌345种,食药兼用菌81种,毒菌148种,未知290种;市场上常规售卖的野生菌196种,食用菌120种,药用菌61种,这表明贵州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资源特色和优势。
体系还选育认定18个品种;红托竹荪育种、菌种菌棒高效繁育、菌棒栽培技术等突破推进了红托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并辐射全国10余个省,天麻46号蜜环菌、菌棒熟料栽培和熟生混合料栽培技术突破推进天麻产业转型升级,夏秋季平菇、香菇、大球盖菇等成为高海拔区差异化发展的亮点,冬荪、马桑香菇、灵芝、茯苓等区域特色食药用菌品种成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稻-鱼-菌和稻菌(羊肚菌和黑木耳)轮作模式成为粮袋子和钱袋子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亮点,工厂化鹿茸菇出菇后的废菌棒农法二次出菇为工厂化生产和农法生产融合发展探索出新发展思路,贵州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态势已然形成。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
会议还对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交流会的工作机制、活动宗旨主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如下:交流会提倡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推进全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要充分展现科技成果,提出成果转化意向;凝练科技问题,提出科技创新合作意向;建立各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轮值主办交流会机制,轮值时间为1年,根据情况组织开展活动,轮值期间主办开展不少于1次全国体系交流活动;会议研究确定2026年轮值主办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交流会的省体系为吉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2027年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