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湘”菇遇“凉”机


    【发布日期】:2025-09-17  【来源】:记者 李佳琪  【作者】: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核心提示】:湖南菌农把“凉都”六盘水19 ℃的夏季冷凉气候变成平菇反季上市“黄金档”,以林下立体种植、菌棒循环模式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3年扩张到0.82万亩、1.48万吨规模,打造“湘菌入黔”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

    “来我们这儿发展菌菇种植是件大好事,大家都乐意在这儿干活。”34岁的刘敏超熟练地采摘着一朵朵饱满厚实的平菇分拣装箱。“这个基地刚建成投产我就跟着干,到现在已经三四年了。过去我在福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有事随时能请假,照顾老人孩子都很方便。”

    9月11日,走进水城区杨梅乡姬官营村的10余亩林下种植基地,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在静谧中孕育生机,撑起了产业振兴、强村富民的新希望。清晨七点半,薄雾还未散尽,像刘敏超一样前来务工的姬官营村村民就有二三十人。他们正忙着完成来自浙江的5吨平菇订单。

    这份忙碌的背后,是一群从湖南远道而来的菌农。他们带着资金和技术,更带着对六盘水凉爽气候的敏锐把握,毅然在这里扎下了产业之根。

    “每年盛夏,我们老家常常因为高温出现平菇菌丝活力下降、出菇率骤减甚至完全不出菇的情况。”来自湖南岳阳、有着几十年种菇经验的刘丰善表示,六盘水夏季平均气温19℃,气候凉爽湿润,正适合平菇生长。

    2023年4月,刘丰善开始在水城区杨梅乡姬官营村发展平菇种植。如今,除了林下种植基地,还有29间养菌房。他的基地通过“林下规整缓坡地+菌棒立体摆放”模式,既避免了高温对菌丝的不利影响,又实现鲜菇集中在7至9月上市,精准满足市场需求。

    “这个时候,南方市场鲜菇供应缺口达50%以上。”刘丰善说,凭借“新鲜度高、口感鲜嫩”的优势,他们的平菇已经成功销往广州、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目前,基地亩产鲜菇达3000公斤,相比传统大棚反季种植,产值提升约40%,把气候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而抓住这一“凉”机的“牵线人”,是长沙荔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涛。早在2021年底,他就看中了六盘水独具优势的冷凉气候,率先布局食用菌产业,先后在新街村和姬官营村建成206个大棚。

    今年,他的两个基地共投放菌包150万棒,产量在1500吨左右。谈及平菇品质与产量的保障,刘涛坦言,一方面得益于六盘水的气候“加持”,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优质的原料支撑——菌包以新疆的优质棉壳和云南的玉米芯精心配制,为高质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菌包在完成最后一茬采收后也会免费送给当地农户或由有机肥加工厂回收,让“废料”焕发新生,走出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发展之路。

    不占耕地、闲地生金;生态循环,绿色发展——这些由湖南菌农带来的生产模式,成为六盘水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抹亮色。

    当然,更是六盘水高质量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动写照,截至今年6月,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0.82万亩,累计产量1.48万吨。其中,以夏季平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正逐步形成区域优势。

    对此,三年前从湖南长沙来到六盘水,在钟山区木果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马科新深有感触。今年,他的基地共投放了110万棒菌包,产量近900吨,实现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用工高峰期“说到底,老乡带老乡,大家抱团发展,路子才会越走越宽。”采访结束时,刘丰善感慨。他告诉记者,“年底还有郴州老乡要来这儿和我做邻居,计划种植红托竹荪,规模将达到30多亩。”

    如今,凉都的山林之间,一朵朵“湘”菇正悄然生长,产业之根越扎越深,共同富裕的新图景也愈发清晰。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