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蓬溪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10-01-1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地处长江中上游北岸,涪江与嘉陵江分水岭中段。东经105°25′-105°59′,北纬30°22′-30°56′。周边与船山、射洪、大英、南充、西充、武胜及重庆市的合川、潼南等市区县接壤。全县辖31个乡(镇),495个村、39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万人,劳动力29万个。耕地面积50.4万亩,其中田21.9万亩,土28.5万亩。农作物栽培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食用菌、豆类等,一般一年2-3熟。200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36万亩,粮食粮食总产量34.4万吨,其中商品量7.5万吨;农业总产值37.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

      一、蓬溪县食用菌产业现状

      蓬溪县是食用菌(双孢蘑菇)种植大县,现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食用菌种植基地2个。2008年,全县种植食用菌(双孢蘑菇)1万亩,蘑菇产量达2.5万吨,实现了蘑菇产值1亿元,全县人平170元,占全县人均农业总产值的2.65%。全县种菇人均实现纯收入12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7%,占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份的32.6%,成为了闻名全省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县。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蘑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冲击,出口困难,价格回落,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种菇积极性,但全县种植面积仍然达到了7000余亩,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蓬溪县食用菌生产水平较高,龙头企业带动较好,产业化基础较强。实施优势特色食用菌产业项目,对加快蓬溪县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促进农产品加工、运输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抓法

      1、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加强领导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保证。为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县蘑菇产业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蘑菇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林建国任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德政、县政协副主席陈其刚任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了蘑菇产业化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第二责任人,并确定了一名党政领导具体负责抓蘑菇产业的发展工作。各联系乡镇的县直部门抽派了1名副职领导和1名工作人员具体联系该项工作。县委、县政府把蘑菇产业发展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与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作为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在蘑菇生产各个环节,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目标办、效能办、蘑菇产业办及时开展督促检查,定期制发简报,通报发展情况,逗硬考核,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引进企业,共谋发展

      龙头带动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关键。以前,蓬溪县的蘑菇仅有300亩以下的零星种植,2006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反复研究,慎重决定,从福建省莆田市引进蘑菇加工企业,组建成立了四川省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当年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蘑菇加工生产线,年生产300万瓶的菌种生产厂。2006年,全县就发展蘑菇产业4100亩,种菇农户达到了1.2万户,平均亩产超过5000斤,亩平产值1.2万元,蘑菇产业总产值达到了5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94%,实现增加值3300万元,全县人平实现种菇收入80余元,种菇农户人均收入600余元。解决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转移近1000人,并带动了全县运输、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008年,为了更好地促进蘑菇产业健康发展,蓬溪县又引进了四川美宁食品公司到蓬溪发展,初步形成了蘑菇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2008年全县蘑菇产业发展到了1万亩,种菇农户达到了2万户,种菇收入可达1亿元,全县人平将达170元,龙头公司可实现产值1.2亿元,创税利800万元。通过发展蘑菇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龙头企业,提高了县域工业化水平。同时,还优化了环境,解决了农村环保问题。过去,农民焚烧作物秸秆,产生的浓烟使空气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生活,而现在将作物秸秆作为种植蘑菇的原料,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作物自身价值。同时,种植蘑菇还利用了畜禽粪便和渣肥,变废为宝,改善了生态环境。

      3、讲求诚信,互惠互利

      利益联结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核心。为了保护菇农利益,县蘑菇产业办和蘑菇协会组织龙头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实行订单种植,明确收购保护价。2008年,蓬溪县蘑菇收购保护价为:一级品1.8元/斤,二级品1.2元/斤,级外菇0.5元/斤,若蘑菇市场价高于保护价,龙头公司按市场价收购,实行优质优价;若市场价低于保护价,龙头公司按保护价收购。2008年,蓬溪县一级蘑菇收购保护价比2007年高0.3元/斤,切实保护了菇农利益。在收购时期,龙头公司根据全县种植面积,合理设置收购网点,方便菇农交售,做到了不压级压价,不拒收,不打白条,实行现金收购。虽然公司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公司仍信守承诺,讲求诚信,收购价执行了保护价。为了让菇农真正得到实惠,县蘑菇产业办、蘑菇协会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向菇农宣传、培训蘑菇田管和采摘技术,提高蘑菇质量,增大优质菇的比例。2008年,全县蘑菇优质菇达到了95%,龙头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得到增加。

      4、组织发动,落实面积

      落实面积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重点。2008年,蓬溪县精心组织,细化措施,狠抓面积的落实,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种植任务,县、乡两级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电台、标语、报纸和印发资料、现场观摩、参观学习等各种形式,把蘑菇产业的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技术要领、服务措施、收购方式等宣传到了千家万户,有的地方还专门请了往年收益好的大户到会传经。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白了蘑菇是“种得着、卖得脱、效益好”的产业,通过宣传,把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蓬溪种”转变为了“蓬溪要种”,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菇积极性。在全县机关干部“双深入”抗旱期间,广大干部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把发展蘑菇产业作为避旱增收的主渠道,进一步消除了农民群众的种植顾虑。通过广泛宣传,组织发动,2008年,全县种植面积实现了1万亩,种植农户达到了2万户,种菇农户全部与龙头公司签订了种植协议,让菇农吃下了定心丸,为全县蘑菇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依靠科技,提高产量

      科技支撑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全县蘑菇种植面积多,生产规模大,涉及农户广,抓好蘑菇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了蘑菇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蘑菇备料、堆料、播种、田管、采摘等环节,县蘑菇产业办、龙头公司共同举办乡镇分管领导、乡镇村干部、种菇农户培训班,共培训6期,培训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同时,县上还专门成立了蘑菇生产技术宣讲团,分期分批深入到全县31个乡镇巡回宣讲,并发放技术资料,全年共宣讲8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龙头公司还成立了技术服务部,聘请了120名蘑菇技术员,这些技术员长期驻扎在乡镇、村和农户家中,直接把蘑菇生产技术指导到村、到组、到户、到地块。在每一个种植和管理环节,还专门召开技术现场会,进行现场示范和现场培训,让菇农真正掌握技术,并很好地运用。由于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到位,全县蘑菇生产大面积获得成功,并获得了高产。

      6、抓好菌种质量,确保种植需要

      菌种质量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要害。菌种质量关系到蘑菇产业的成败,关系到蘑菇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让菇农用上合格优质菌种,菌种公司在生产菌种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生产菌种,严把菌种质量关,坚决做到了不合格的菌种不出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菌种的质量问题,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菌种生产厂家检查、指导工作、协调处理有关具体问题。县人大、县政协两次专门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对菌种生产进行视察,对菌种生产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县蘑菇产业办、蘑菇协会经常派人深入到菌种公司、加强菌种质量的监督与指导,随时抽查菌种质量,严把种子质量关。在播种前,菌种公司及时组织力量,按时按量将菌种运送到乡镇,分发到菇农手中,满足了全县蘑菇生产用种需求。同时,对每一批菌种的发放,县蘑菇产业办都实行了抽查留样,封存待查,如果菌种存在质量问题,菌种公司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监督管理,2008年,蓬溪县菌种未出现质量问题,确保菇农用上了合格优质菌种。

      7、抓好菇房建设,推广设施栽培

      菇房建设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方向。标准化菇房把现代成熟的蘑菇种植技术浓缩在菇房里面进行,可以提前、延后出菇时间,并确保蘑菇的品质和产量。地栽蘑菇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2006年蓬溪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2007年又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寒潮大风灾害,给菇农造成了一些损失。为了规避因自然灾害给蘑菇生产带来的损失,县委、县政府决定用3-5年的时间逐步将地栽蘑菇推广为层架式标准化菇房栽培。2008年,蓬溪县新建了标准化菇房100座,栽培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一些乡镇还利用闲置学校、粮站、茧站等房屋改建成菇房,为蓬溪县推广设施栽培蘑菇奠定了基础。

      8、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菇农组织化程度

      蘑菇协会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纽带。蘑菇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企业与农户、政府与农户、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为了充分发挥菇农自蓬溪管理、自蓬溪服务的作用,县上成立了蘑菇协会,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目前,协会会员已有1.5万人,为了协会的发展,他们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引导、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作用,积极为龙头公司和会员服务,做好了产前、产中、产后各项工作,帮助会员处理、协调和解决了有关具体问题。

      9、切实抓好循环农业,增加蘑菇种植效益

      循环农业是实现蘑菇产业增效的诀窍。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蘑菇销售价格持续走低,而原辅材料和工价持续上涨,农民种植蘑菇已基本无利可图。为了稳住蘑菇产业,蓬溪们进行了以蘑菇种植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探索,组织实施了由四川农业大学研究成功的循环农业项目,推广“稻-菇-菜-菜-菜”两年五熟制新型循环农业产业模式。利用蘑菇采摘后的空地、下脚料和竹架,引进先进的立体农业栽培技术,于四月底蘑菇采收结束后,立即将台湾苦瓜嫁接苗进行栽植,实现了亩平采摘优质苦瓜1万余斤,仅苦瓜一项,亩平产值就增加7000-12000元,产品销往了成都、重庆、南充、遂宁等大中城市,供不应求。同时还可在苦瓜架上种植喜荫、耐荫的蔬菜品种。十一月底苦瓜收获结束后,还可再种上精品蔬菜直到第二年五月栽种水稻,这样,每亩地可获得2万元以上的好收益。

      10、加大产业投入,确保顺利推进

      加大投入是加快蘑菇产业发展的保障。为了稳定蓬溪县蘑菇产业,促使蘑菇产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县政府加大了对蘑菇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安排了200万元用于无偿支持蘑菇产业的发展,对菇农的菌种和标准化菇房建设给予一定补贴,激励了农民种菇积极性,促进了蘑菇产业发展顺利推进。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