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丰县的田间地头,一朵朵菌菇正悄然撑起乡村振兴的“致富伞”。紫霄镇的露地遮荫棚里竹荪菇悄然破土,傅坊乡的简易棚房内茶树菇鲜嫩饱满,莱溪乡的钢架大棚里菌棒孕育着新的生机——在这片生态优良的传统农区,食用菌已从零星种植的小作物壮大为“一乡一品、多菌共生”的富民产业。从茶树菇的稳步扩面到竹荪菇的精准落地,从大球盖菇的循环栽培到羊肚菌的科技试种,一朵菌,一条链,一片心,南丰正以“菌”为笔,在青山沃野间书写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共进的生动故事。
生态筑基,多元发展:自然禀赋孕育“菌名片”
南丰地处武夷山脉延伸地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与丰富的农林资源,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依托这一生态优势,当地食用菌产业逐步由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化转型,形成各具特色的“菌名片”。
傅坊乡凭借武夷山北麓的生态条件,发展成为茶树菇核心产区。该品种自广昌引进,经多年培育已形成稳固产业基础。2025年,全乡种植面积达162.3亩,覆盖傅坊、田陀、石咀等村,鲜菇年产量超2300吨,产值突破1100万元。因茶树菇肉质脆嫩、富含蛋白质与膳食纤维,产品得以从本地自销,成功打入全县各农贸市场与生鲜超市,并赢得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与此同时,南丰县绿湾农林生态有限公司在紫霄镇溪东村建成200余亩大球盖菇种植基地,利用树枝、竹屑等农林废弃物作为原料,打造全省规模领先的赤松茸种植基地。紫霄镇与东坪乡通过露地遮阴栽培模式,发展竹荪菇约110亩。此外,洽湾镇开展羊肚菌小规模试种,展现出南丰在珍稀菌类培育方面的探索与决心。
模式创新,联农带农:小菌菇织就富民产业链
“早上采摘3个小时,能挣1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东坪乡东坪村村民曾月娥简单的话语,折射出食用菌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南丰通过创新经营机制,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使小菌菇成为串联千家万户的“致富纽带”。
东坪乡推行“村委会+基地+农户”模式,由基地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与原料支持,村民参与种植与采收环节。50余亩竹荪菇不仅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晒干后的产品更以每公斤180元的价格销往福建宁德,亩产值达1.6万元,实现从“小种植”到“稳增收”的跨越。紫霄镇大球盖菇基地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方式,带动50余人年均增收4000元,为村集体带来年均20余万元的“真金白银”,形成“企业盈利、农户受益、集体壮大”的多方共赢格局。
随着产业由零散试种走向规模经营,以鲜品为主、干品为辅的产销体系逐步完善,分拣、包装、运输等环节催生大量就业岗位。据统计,全县食用菌产业每年带动数百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政策赋能,科技驱动:全链条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托举与科技的全面支撑。该县坚持“生态、绿色、融合、高效”的发展路径,从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和加工升级等多方面系统发力,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政策层面,县政府出台蔬菜食用菌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与保险方案,将大棚险、种植险、价格险纳入特色农业保险范畴,有效应对自然与市场风险。针对生产设施简陋等短板,持续加大良种、农机与设备补贴力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产业韧性。在资金支持上,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发挥政策性信贷担保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供融资服务,破解资金瓶颈。
技术支撑方面,县农业部门着力培养本土技术员,并引进外地专家,为菇农提供从选种、管理到加工的全流程服务。针对农户技术薄弱问题,常态化开展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培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栽培方式上,推广代料栽培技术,利用稻草、竹屑、莲籽壳等农林废弃物制作基质,实现“变废为宝”。简易棚房栽培、露地遮阴技术、“稻菇轮作”模式,均是技术与当地实际深度融合的典范。加工环节同步升级,全县积极推广预冷保鲜、快速烘干等预处理技术,引导企业开发功能食品、休闲零食等衍生品,让鲜菇“变身”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面向未来,产业融合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该县积极拓展“农业+文旅”发展路径,紫霄镇大球盖菇基地已率先打造生态示范园,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与廉政文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进一步挖掘“菌文化”内涵,推动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研学体验等业态融合,构建“采摘体验+餐饮品鉴+产品网购”一体化消费链。同时,强化人才引进与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羊肚菌等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拓展省外销售渠道,让“南丰食用菌”成为兼具生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 (彭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