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4600万包茯苓的“标准芯”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源】:掌上怀化/怀化新闻网
    【核心提示】:湖南靖州建成全国最大茯苓菌种繁育中心,年产能4600万包、占全国主产区80%;2025年10月发布《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14道环节实现恒温恒湿、自动装袋、紫外消毒,菌种成活率由60%提至95%,多糖含量稳定≥15%,带动“十方九苓,七出靖州”格局进一步巩固。

    4600万包茯苓的“标准芯” “您看这茯苓菌种,得先在无菌室里培育,温度控制在22℃最适宜,湿度还得保持在65%,差一点都影响出菌率。”10月16日,在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国药种业技术员赵培淞正拿着一根菌包,给前来学习的茯苓种植户讲解制种流程。

    “培育好的菌种,要接种到装满松木屑、麸皮的培养基里,再经过30天的发菌期,才能送到山上的种植基地。”说起茯苓制种,有着11年从业经验的“老把式”赵培淞最清楚如今的茯苓制种流程已经大不一样。

    “以前哪有什么无菌室?就在自家堂屋里拌料,菌种靠‘土办法’留种,一年到头忙下来,菌种成活率能有60%就不错了。”他指着基地里的智能温控设备,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恒温恒湿的培育间,还有自动拌料机、紫外线消毒灯,菌种成活率直接提升至95%以上。”

    赵培淞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在使用装袋机之后,每个袋料的紧实度和长度,都得到了统一的严格控制,更加规范、更加标准。以前制1万棒菌种要20个人忙一天,现在10个人就搞定了,省了不少力。

    赵培淞的经历,是靖州茯苓制种产业升级的缩影。作为“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茯苓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年生产茯苓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茯苓主产区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市场格局。

    2023年,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牵头、联合23家单位历经两年主导起草《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荐性国家标准,明确14个生产环节规范。该规范已于2025年10月5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靖州茯苓菌种生产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该标准填补了茯苓产业国家标准空白,为茯苓菌种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依据,规范了市场秩序,对保障茯苓菌种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推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这座现代化制种中心的投产,正让茯苓产业焕发新活力。该中心于2025年9月建成投产,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组建茯苓菌种专家工作站,对现有“湘靖28”茯苓菌种提纯复壮并研发茯苓新菌种,提升茯苓产量和质量,提高松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茯苓菌种生产全自动化,促进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靖州茯苓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年产茯苓菌种600万袋及天麻等其它菌种约300万袋。

    从“土法育种”到“科技制种”,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小小的茯苓菌种,成了靖州农户的“致富种”。

    “标准化可不是随便定的,每一条都有讲究。”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表示,规程不仅让新手能快速上手,更保证了菌种质量。现在靖州茯苓菌种的有效成分多糖含量稳定在15%以上,比国家药典标准还高3个百分点,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夕阳下,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的菌棒整齐排列,赵培淞望着刚接种好的菌种,眼里满是期待。“有这么好的标准和政策,明年我们还要扩大繁育规模,让更多农户靠这‘标准芯菌棒’,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