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约翰·巴士威让“中国蘑菇”香飘世界


    【发布日期】:2012-02-21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湫莎
    •  
    • 图片说明:世博会期间,巴士威在中国馆前留影。


    • 图片说明:巴士威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 约翰·巴士威让“中国蘑菇”香飘世界

       要让一个外国人知道中国国家科技奖代表的水平是很难的,因为你不能用梁思成、陈景润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给这个奖项划一个高度,也很难用语言直接告诉他们这个奖代表中国国家层面的科技最高水平。所以,直到去北京领奖前,约翰·巴士威(JohnA·Buswell,下称巴士威)还不明白自己得了一个究竟有多高程度的奖,然而当他从国务委员刘延东手里接过奖杯,并和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一一握手时,这个“中国通”明白了这个科技奖项的份量。
      2月14日,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巴士威获2011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他共同获得此项殊荣的共有8名外国友人,其中3人来自上海,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往年。在此之前,巴士威还先后获得过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这些奖励和他拥有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一样,彰显着这个头发花白的70岁老人,对上海这座城市所作的贡献。
      拿到奖杯后,巴士威感到十分不安,因为他觉得奖杯承载着的荣誉,应该属于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的所有人员,他立刻向食用菌所所长张劲松提议,陈列室中奖杯下方应该多写一行说明,把做过贡献的同事名字写上去,因为巴士威知道,如果没有同事们的支持,他和这座城市、这份事业很难产生关联。
      Buswell,他的名字直译成中文是“好巴士”。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这位老人是带着中国食用菌研究驶向世界的好巴士。

      细菌学者改行研究食用菌
      一位成功人士取得某些成就的原因,总是离不开童年时期的经历,巴士威也不能免俗。
      1942年,巴士威出生于英国莱斯特,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每个周六早上,父亲都会带着他去郊外采蘑菇。父亲教会他分辨可食用蘑菇的方法: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实际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因为英国人基本上就吃一种蘑菇——双孢菇,又叫白蘑菇,所以只要看着“眼熟”,就能采摘。
      如果巴士威和父亲运气不错,那么星期天早上他们就能吃上美味的蘑菇沙拉。巴士威说,白蘑菇在英国市场上售价不菲,所以在他童年时期许多家庭都有采蘑菇的习惯,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家庭这么做了,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能采到蘑菇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在品尝了白蘑菇的美味之后,巴士威就对这种可爱的生物感兴趣了,但是这个“采蘑菇的小男孩”并没有直接走上研究食用菌的道路,而是在1966年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细菌学学士学位,并在之后来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从事细菌学博士后研究。
      在国外,食用菌教学归于微生物专业,在整个大学生物学教育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基本不单独颁发学位,这和我国的许多高校设有食用菌专业很不相同。在美国期间,巴士威主要做教育工作,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能给他更多科研机会的地方。
      1988年,全球应用微生物学会年会在香港举行,巴士威想参加。按照国际惯例,他需要获得某个团体或者个人的资助,从而获得去香港的机票,然而这一次巴士威没能找到这块“敲门砖”,缺席香港会议也由此成了他的遗憾。不过机会又来了,2年后巴士威在《自然》杂志上看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招聘生物系讲师的广告,他立刻提交了申请。然而上一次的失败让报了名的巴士威惴惴不安,他担心不会讲中文会影响到自己的求职,而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科研条件如此优越,令已经46岁的巴士威实在不想再错过这次机会。
      彼时香港中文大学的生物系主任是被誉为“食药用菌之父”的张树庭。在系主任的带领下,整个生物系除了部分人研究海洋,其他人都在研究食药用菌。张树庭接到巴士威的求职传真后,立即回了一份传真,主要是确定电话面试时间。他在传真中特别强调,不希望由于香港和美国的时差打扰到巴士威先生休息,这份难得的体贴令巴士威备感温馨。于是在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电话两头交谈甚欢,一切毫无悬念。两个月后,巴士威和他的家人,远渡重洋,来到香港。
      在张树庭教授的带领下,巴士威第一次见识了中国所拥有的诸多食药用菌种类,也正是这个转折点,激发了彼时年近半百的巴士威对食用菌类的热爱,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他笑言,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仍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为菌类研究奉献此生。

      世界性大会广邀远方宾朋
      尽管中国人吃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重视和研究还是2000年以后的事。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酒香也要勤吆喝,于是,办一届世界性的食药用菌大会,让国际主流食用菌研究界了解中国,成了当时该领域研究者的共同愿望。
      张树庭找到了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谭琪,他开门见山地说:“你们研究所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研究食用菌的高手,能不能由你们牵头,在大陆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食用菌会议?”
      当时张树庭和谭琪的目标盯住了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大会,这是由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学会主办的一个涉及国际食药用菌研究和市场贸易的国际性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首届会议就是由张树庭发起,于1993年在香港召开的。其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都举行过。
      慎重考虑后,谭琪接受了张树庭的建议,但是开一场国际会议谈何容易,上海急需有一个深谙国际会议“游戏规则”的人来“领路”,张树庭向谭琪推荐了巴士威。这时,巴士威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学会秘书长,这个身份为上海最终获得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大会申办权添加了不小的砝码。
      2000年,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向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学会提出申办请求,巴士威的“活动”也开始了,向各个会员解释及推荐就成了他的“份内活”;只要是用英文书写的通知、信件,统统都经过他的手,只有他修改过几次才敢放心让人寄出;甚至整个大会的颜色基调都是由他反复斟酌后决定的。
      从2000年张树庭问谭琪“办不办”,到2005年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大会在上海召开,整整5年时间中,巴士威和上海食用菌研究所都在为此忙碌。尽管筹办工作已经面面俱到,可开会时还是出了一点小意外,有一个分会场的主持人找不到了。
      心急如焚的巴士威几乎把整个场地给找遍了,眼看开会时间逐渐临近,他干脆说:“我来”。巴士威摇身一变成了主持人。在会议召开的3天时间中,巴士威一直充当这样的“救火队员”,后来真正的主持人终于出现了,原来他把时间弄错了。巴士威又不露声色的把舞台还给他。
      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大会共有400多名中外科学家参加,其中外国学者250名,许多人是第一次来中国。许多年后,人们提起这届盛况空前的大会,除了记起大会细致周到的安排外,还有人会感慨:“啊,我从不知道中国菌菇研究水平这么高。”
      2005年似乎成了一个分水岭,那之后,在中国召开的食用菌领域的国际会议就越来越多了:2007年在云南楚雄召开了世界野生菌根菌大会,2009年在江苏南通召开了药用菌菇大会。今年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菌类大会,规模更甚于2005年。据悉很多国外顶尖科学家都将齐聚一堂,通过会议交流和实地参观,见证今天中国食用菌研究的水平。
      由国际会议做媒,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理所当然和巴士威结下了缘分。2003年巴士威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顺理成章地成了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在香港生活了15年后,61岁的巴士威和太太来到上海定居。迎接他到来的,除了上海食用菌所的60余位同仁,还有积极促成巴士威来沪的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