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专题资讯 » 易菇网会客厅 » 正文

    陈卫东:茯苓道地产区古今变化较大 野生产地由泰山变迁至云南


    【发布日期】:2017-11-28  【来源】:易菇网
    【核心提示】:11月25日,2017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主题报告环节在靖州县举行,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陈卫东教授从茯苓的来源、原植物、道地产区、采收与加工、茯苓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以及茯苓的药用考证六个方面分享了他对茯苓本草学研究。
     陈卫东
    陈卫东作报告
    DSC_6496
    报告现场
      易菇网讯:11月25日,2017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主题报告环节在靖州县举行,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陈卫东教授从茯苓的来源、原植物、道地产区、采收与加工、茯苓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以及茯苓的药用考证六个方面分享了他对茯苓本草学研究。
      “野生茯苓主产地有明显的南移,由古代泰山变迁至现今云南;栽培茯苓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大别山茯苓产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以安徽岳西为中心的茯苓栽培基地。”在介绍茯苓道地产区的考证时陈卫东表示。
      陈卫东教授从本文通过茯苓的来源、原植物、道地产区、采收与加工、茯苓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以及茯苓的药用考证六个方面开展茯苓本草学研究,得出了结论,古人对茯苓的来源未发生改变,说明茯苓种质基因比较稳定;古人对茯苓原植物的认识未发生改变;茯苓道地产区古今变化较大,野生产地由古代泰山变迁至现今云南,栽培茯苓最早载于《本草经集注》,且产地由古代江苏一带变迁至现今大别山区;茯苓采收时间稍点不同;古代茯苓多于二月、七八月份采收,可能与气候变化、茯苓的生长年限以及栽培技术有关;古人对茯苓的加工炮制与现代茯苓的加工炮制基本相符;古人对茯苓质量认识与当今质量评价标准基本相似;茯苓的药用部位和功效随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与当今基本相似。   
      2017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于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县举行,会议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易菇网等单位承办,会议安排了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共16个,同期举行了茯苓产业发展圆桌论坛、茯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会议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茯苓养生烹饪大赛、茯苓会议展览等精彩活动,是继2014首届全国茯苓会议之后我国茯苓产业又一次盛会。








     
    关键词: 陈卫东 茯苓 靖州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