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此轮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并伴随降温,对秋季平菇、大球盖菇、香菇等多种食用菌生产带来挑战。因此提醒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菇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尽量降低连续阴雨天气对食用菌生产造成的损害。
一、及时做好设施加固与排水
1.加强棚室检查。对年久失修、棚架结构不牢固的棚室需加固棚室骨架,必要时增加支撑柱。及时修补破损的棚膜、压膜线,确保覆盖物密封良好,防止雨水倒灌或设施受损。
2.及时疏通排水。地势低洼的菇房(棚),要疏通沟渠、排除积水,必要时可安排水泵抽水,保持排水畅通。必要时将菌袋转移到较高处,避免菌袋浸水引发缺氧及污染。
3.定时安全巡检。做好菇房(棚)等生产场所用电安全检查,逐一排查线路、开关、接线柱等,防止发生漏电,确保用电安全。
二、做好环境控制
1.控制湿度。停止向菇房(棚)地面洒水,可放置吸湿物质如生石灰、生熟石灰粉、木炭等降低湿度;有条件的可安装排湿设备,有效按需调控湿度。
2.强化通风。即使降雨,也要每日定时开启排风扇或打开通风口,保证空气对流。若外界雨势大,可缩短通风时间但增加频率(如由每天1~2次调整为每天3~4次,每次通风时间需相应缩短),避免闷湿环境,防止子实体畸形或腐烂。
3.适时补光。农法栽培设施内处于出菇期的食用菌,在降雨量较小时或降雨间隙,可用卷帘机半卷起棉被或打开通风口进行光照刺激,但应做好防护措施,防止雨水倒灌。如光照不足,可用补光灯或光带进行适当补光。
4.病害监测。重点检查菌袋接种口、子实体基部等易污染部位,一旦发现霉菌(绿霉、青霉等),立即用生石灰粉处理、隔离,严重时及时移除污染菌袋,防止扩散。
三、注意及时采收处理
1.推迟出菇。若湿度持续过高,可适当减少催菇用水量;对于条件可控的菇房,可通过调控温度和通风,适当延缓催菇时间,推迟原基形成,尽量避开连续恶劣天气。
2.及时采收。对已出菇的食用菌,及时采摘成熟子实体,避免菇体吸水过多变软、开伞,降低商品价值。
3.采后处理。具备条件的,平菇、大球盖菇等采后应及时保鲜,香菇等可及时烘干储存。
四、加强灾后补救措施
1.尽快修复破损设施设备。对因连续降雨损坏的菇棚要及时抢修,加固支架和棚内出菇架,防止菇棚倾斜或倒塌、菇袋受损,并及时加盖、缝合遮阴网等,避免天晴后强光损伤菌袋。
2.尽快处理受淹原材料、发酵料。降雨过后,尽快将受淹原材料进行摊晾;受淹的发酵料可添加部分干栽培料,调节含水量至63%~67%,堆于地势高的场地重新发酵。
3.加强设施通风。对于有积水的菇房和菇棚,要尽快采取措施排除积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减少菌袋污染。应抓住雨停间隙迅速做好相关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
4.做好病虫害防控。保持食用菌生产场所清洁,定期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湿度,预防病害滋生。密切观察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情况,及时清除霉袋或死菇、病菇,防止病害传播。若发生病害,可使用已在食用菌上登记的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但需注意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