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松茯苓、赤茯苓、白茯苓、松薯等。以菌核供药用,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等功效。临床主治痰多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 眩晕等症。主产云南、广西、福建、四川、安徽、河南、陕西、湖北等省区。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状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菌核大小不等,直径10~30厘米或更长。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厘米, 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壁薄。抱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菌丝体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宽约2-5微米,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重数两,大者数斤、数十斤;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干后坚硬不易破开。菌核外层皮壳状,表面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
子实体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蜂窝状,大小不一,无柄平卧,厚约0.3~1厘米。初时白色,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即担孢子)。茯苓孢子灰白色,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6X2.5-11X3.5 微米。
二、生物学特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1000米,分布较多。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 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 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C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抱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 %时,抱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抱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 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三、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方式较多,用木段、树根及松针(松叶加上短枝条)均可。目前生产区,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接种到松木上,菌丝在松木中生长一段时期后,便结成菌核。
1、苓场选择
选择场地要求背西北朝南或背西北朝东南,通风向阳的山坡,地势以15~30度的缓坡利于排水,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春节前后进行挖场 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浅于50cm,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80厘米,长和宽依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然后曝晒,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接种前1周按15g/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2、松材准备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故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椴木备料
每年10 ~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去除树枝,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 条,俗称“剥皮留筋”,削面宽4~5厘米,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5cm,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15天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 cm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通风处叠成“井”字形空心架,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接种使用。堆放时最好用草等物覆盖防止防止雨水淋湿。
(2)树兜备料
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 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条,留下4~6条,约4~6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 条,留3 条引线。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雨水淋湿。
3、菌种制作
菌种也叫引子,分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
(1)菌丝引
菌丝菌种制作方法分茯苓抱子制种和茯苓菌核肉制种2种方法。是采用组织分离法经人工培养的茯苓菌丝。
①茯苓抱子制种
方法是应用8~9千克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离水约2厘米,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线明亮,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抱子。此时即可无菌操作。切取子实体1厘米,用S形铁丝钩吊挂在PDA 培养基上,28℃培养。24小时后,抱子萌发为白菌丝,经纯化培养即得母种。母种可用PDA 培养基斜面扩大为原种。将原种再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25~28C条件下培养1个月后,菌丝充满培养基各部,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种。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松木屑76:麸夫22 :石膏粉1 :蔗糖1,水适量,使含水量在65%左右。拌匀后装人广口瓶和聚丙烯塑 料袋中,常规灭菌后接入原种。
②茯苓菌核制种
母种制作: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50克(去皮)、蔗糖50克、琼脂20 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 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25〜30C的室内培养5~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纯菌种。
原种制作: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55%、松木屑20%、麸皮(或麦糠) 20%、蔗糖4%、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 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 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30C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全瓶,即得原种。
栽培种制作: 培养料配方:松木块66%、松木屑10%、麸皮21%、蔗糖3%、 石膏粉1%,尿素0.4%,过磷酸钙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 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阔口瓶内,用牛皮纸封口,进行 灭菌处理。待料瓶温度降至60C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料瓶移至培养室培养全菌丝长满全瓶时,既得栽培种。
一般1支母种可接5~8瓶原种。1瓶原种可接60~80瓶栽培种。1瓶栽培种可栽2~3窖茯苓。
(2)肉引
用新鲜茯苓切成3厘米厚的肉块,贴附在木段上。选用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克,浆汁足的茯苓为好。
(3)木引
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菌丝的木段,5月上旬,选取质地泡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树,剥皮留筋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接种用新挖的鲜苓,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鲜苓0.5~0.7千克。用木引法接种,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覆土3 厘米,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
4、接种下窖
(1)接种时间
一般选在4~6月。
(2)选地挖窖
接种前,选土层深厚,疏松 肥沃、排水良好的林地(或生荒地)挖长80厘米,宽50厘米,深30厘米的地窖,窖底呈20~30°斜坡。四周挖好排水沟。
(3)接种方法
①菌丝引: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3~5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下窖时将两条或三条段木并排靠拢放入窖沟内,然后在削去树皮部位撒播填满菌种,在菌种上再盖上一些树叶、木片、木屑等填充物,以保护菌种。最后覆盖约10~15cm厚,呈龟背形的疏松沙壤。也可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接种后及时覆土 3厘米。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 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②肉引:接种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皮朝外,边接边剖。接种量另据地区、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 50千克木段用250~1000克种苓。
③木引:接种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一般窖用木引1-2节。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6月接种。接菌后3~5天菌丝萌发生长,蔓延开要10天。此期要特别防治白蚁为害。接种后3~4个月可结苓,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以防折断菌丝。结苓期茯苓生长快,地面常出现裂缝,应及时补上填缝并除去杂草。
5、苓场管理
要严禁人畜践踏。7~10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失败,应立即补栽。开好排水沟,雨后及时修沟排水。因雨水冲刷、沙土流失,如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要彻底铲除苓场内及窖面周围的杂草、树根。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茯苓生长快,苓场常会出现龟裂,要少量多次培土,防止茯苓和出地面〃冒风〃, 避免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败。注意浇水保墒,雨天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
6、病虫害防治
茯苓主要病害为腐烂病,防治时,苓窖在栽培前用石灰(或其他杀菌剂)消毒。生长期间如若发现病菌应提前采收。害虫主要是黑翅大白蚁,可用60%亚神酸,40%滑石粉配成药粉杀灭。黑翅大白蚁:蛀食松木段,使之不长茯苓而严重减产。防治方法:选苓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松树根;接种木段不要晒过久;苓地周围挖1道深50厘米、宽40厘米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树理于窖旁;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进行生物灭蚁;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人坑,每月查1次,见蚁就杀死。
7、收获加工
茯苓一般于栽后1年采收。将采收的鲜茯苓去净杂质,放在脚架上,经常翻动,使其发汗,当茯苓表皮长出白色菌丝时,取出刷试干净, 全表皮皱缩成褐色时,置凉爽干燥处阴干,即成“个苓”。将茯苓皮用刀剥下, 称茯苓皮。将茯苓切成片,皮下赤色部分称赤茯苓。菌核内白色、细致、坚实部分为白茯苓。白茯苓中心有一木心称茯苓神。
茯苓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下窖,当年11月〜12月第1次采收,于翌年 4月〜5月第2次采收。茯苓成熟的标准是:苓场的土壤裂隙不再增大、菌核长口处已弥合, 苓皮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裂纹不见白色。若苓皮呈现黄白色,则表示茯苓正在生长,可以延迟采挖。
采挖方法:用锄头将窖掘开,取出表层茯苓,然后小心移动,遇有菌核抱根生长,可将树根砍断,取出茯苓,有时甚至延伸到距窖几十厘米处结苓,要仔细寻找。取出茯苓后,要及时覆土,可让其继续结苓。
加工刚挖出的茯苓称为''潮苓〃,含水量约40%〜50%,必须去掉部分水分使之松软后才好进一步加工。去掉潮苓内部水分不可用暴晒或烘烤的办法,因内外失水不均会引起爆裂, 而且不可能起到软化的作用,而应利用其本身呼吸产生的热量,迫使内部水分均匀散发出来。具体方法是:选一泥土地面或砖铺的地面,且不通风,能保温保湿的房间,先铺上一层稻草, 中间留一条走道,然后将鲜茯苓按不同采挖时间和不同大小,置于草上,大的铺放2层,小的铺放3层,草和苓逐层铺放,其上再厚盖稻草或麻袋,四周可用草封严,使其发汗〃。第 1周,每天翻动1次,以后二三天翻转1次,翻转时动作要轻,每次翻半边,不可上下对翻, 以免茯苓''发汗〃不匀。二三层叠放的,要上下换位翻转,约15天左右,茯苓表皮长出白色 绒毛状菌丝或表面呈现暗褐色,表皮翘起,有鸡皮状裂纹时,取刷拭干净,置凉爽处阴干即 可剥皮切制。切制时先将苓皮剥去,尽量带苓肉,用平口切刀把内部白色肉与近皮处的红褐色苓肉分开,然后按不同规格分别切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切制时,握刀要紧,应同时向前 向下用力,使苓块表面平整,光滑。将切好的茯苓片和块平放摊晒(如遇雨天用文火烘干),第2天翻面再晒至七八成千,收回让其回潮,稍压平后再复晒,或自然风干便成商品。
一般头年5~6月接种下窖,到次年6~7月苓场不再出现新的裂缝,且茯苓外皮呈黄褐 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 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3天翻动1次。等水气干了,苓皮起皱 时可削去外皮,即为茯苓皮。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粉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也可不切片,水分干后再晾晒干即为个茯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