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病虫防治 » 正文

    平菇常见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0-07-30  【来源】:丽水农村科技信息网
          平菇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无发病中心,不传播蔓延。但可大大降低机体的抗病性,易被侵染性微生物病原感染,引起病害的流行。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如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等管理措施失调,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有害、有毒气体的为害造成的。
      1、症状及发病原因
      (1)平菇子实体花菜形状 症状 平菇子实体原基形成桑椹状后,不再继续分化形成幼菇及菌盖,只形成花菜状或半球形子实体原基团,原基团的直径可达5-20 mm。 发病原因 引起这种花菜状子实体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通风条件很差,揭膜过迟或未及时通风换气等。
      (2)平菇子实体珊瑚状或无盖光杆状 症状 平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后,只长菌柄,不形成菌盖或菌盖很小,形似海水中的珊瑚状。 发病原因 一是二氧化碳 浓度过高,通风不良,光线太暗。此病多发生在空气不能对流的人防地道、地下室等栽培场所。二是栽培品种选择不当,菌株温型不对,往往是在低温季节选用 高温品种,子实体原基形成后,由于温度不适,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形成正常的菌盖。
      (3)平菇子实体黄褐色斑点 (块) 症状 平菇子实体原基及幼菇形成后,在菌盖表皮上出现黄褐色斑点(块),但不深入菌肉内,严重时似阳光焦灼的斑块,变色部位生长受抑。 发病原因 使用质量较差,含有毒害的塑料薄膜作覆盖材料,棚内温差及湿度较大,通风不良,在膜内凝结许多水滴,水滴中又含有从薄膜中析出的可溶性有毒化学物质,当这些有毒的水滴滴落到菇蕾或幼菇上时,引起局部中毒变色,形成黄褐色斑点(块)。若改善环境条件,症状可逐渐消失。    
      2、综合防治方法
      ①选好品种 了解品种的特性及温型,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菌株,要选择具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二氧化碳等特点的品种。应注意不论是自选分离菌株,还是引进新品种,都必须在当地做出菇试验,确认为优良菌株,才能用于大面积生产。
      ②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秋季气温由高到低,出菇期处于低温时间较长,一般选择中低温型品种;春季气温由低到高,一般应选用中高温型品种。
      ③科学管理 在栽培周期中,一定要科学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调节好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技术措施,满足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菌丝生长阶段,发菌培养室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0~26℃,湿度65-70%,不需要光照,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 小时。 子实体原基形成与生长期,中低温型品种:温度一般为10~20℃;中高温型品种:温度一般为15-28℃,湿度一般控制在 85-95%,喷水少喷勤喷,喷水后一定要通风换气,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5%,否则只长菌柄,不长菌盖。光照:一般菇棚应为三分阳七分阴,对光照较暗的菇房,如地下室、人防地道等,要每隔5~8 m安装一个灯泡或日光灯,防止光线太暗,影响子实体原基的分化与形成。
      ④选用优质塑料薄膜 选用优质塑料薄膜作覆盖材料,结合科学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可溶性有毒化学物质滴落到菇蕾和菌盖上形成黄褐色斑点(块)。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