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周华雄:大自然里成就香菇事业


    【发布日期】:2012-05-25  【来源】:湖北新闻网  【作者】:王丽清 简妮斯 温宜飞
      他,因痴迷“大自然”而扎根大山深处创业,并在“大自然”里成就了他钟情的事业。
      他,就是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乃至全国食用菌行业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周华雄。

      从“香菇小贩”到“香菇大王”,他带来的是一个产业模式的转变
      周华雄,1968年出生在沮水岸边的鸣凤镇花园村一个普通农家。17岁那年,他因家庭贫寒未能读完高中就放弃了学业。致富心切的周华雄,开始贩菜、贩鱼、打工、搞装潢。
      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从小小的香菇身上发现了巨大商机,从此与香菇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秋,周华雄从广州打工返乡,在武汉火车站转车时,看到许多外地商贩贩运鲜菇到武泰闸市场销售,便跟在他们的后面到市场转了一圈,发现鲜菇市场行情还不错。
      回家的第二天,周华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自己的小货车拉了600公斤鲜菇到武泰闸市场,不一会儿就被一抢而空。第一次贩香菇,他纯赚了大几百块钱。
      随着鲜菇销量的逐步增大,周华雄意识到,光靠走乡串户收购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3年1月,他拿出10余万元积蓄,在村里创办了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大棚,生产代料食用菌7万袋。
      讲起当年的经历,周华雄感触颇多:“其实那时候我只是香菇小贩,从来没种过香菇,也不懂技术,搞标准化种植在全国都没有现成的范本,只能靠摸索。能不能搞成,心里没有数。但我晓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讲究科学,高标准高起点,才有高品质。”“由于不懂种菇技术,连续3年失败,几十万投资打了水漂,我有点招架不住了。”周华雄说。
      县里领导得知后,上门鼓励他坚持住,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多次带着他到福建、河南等地考察学习。他的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很快提质增效,迅速发展壮大,到2009年,达到种植香菇50万袋、茶树菇30万袋的规模。他成了远安最有名的“香菇大王”。
      香菇标准化种植成功后,周华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产销一体化建设上。2005年,他投资50余万元,在武汉白沙洲市场设立了远安香菇销售点。率先建起了鲜菇贮冷库,将鲜菇日销量由3吨至5吨提升到了10吨。随后,又在宜昌、荆州、河南、湖南、江西、山东等地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并建立起“农超对接”鲜菇销售冷链体系,配备了10台香菇销售冷藏车,使香菇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全过程实现了冷链运输,鲜菇日销量增加到15吨以上,年销售量突破6000吨,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从“小船出海”到“舰队搏浪”,他拓展的是一条助农增收的航程
      远安素有“林海”之称,食用菌种植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自香菇产业。
      作为中国香菇之乡,远安香菇产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断裂,整个链条就不起作用了。
      “过去这个产业起起落落,就是因为菇农这一个环节独自承担了整个产业的风险。”周华雄决定把菇农联合起来,为他们遮风挡雨。
      2007年,周华雄创办了远安大自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食用菌的种植、收购、销售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合作社吸引了附近4个镇的400多菇农加入,辐射带动1000多农户,网络全县鲜茹经销商500多人。
      合作社成了菇农的避风港。为塑造品牌,合作社注册了“远然”牌商标,创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为提高社员积极性,合作社把全年盈余的60%按交易额返还社员,最后再按股份将盈余给社员分红。为提高种植技术,合作社先后对社员免费培训了4次,现场技术指导100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
      刚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的福河村菇农陈宗福告诉记者:“合同一签,我心里就踏实了。”在这份被称之为“保底收益”合同里,明确了香菇最低收购价,同时规定菇农在合作社购买成品菌筒的价格。只要香菇质量达标,货款当即支付,不必担心合作社“耍赖”。
      菇农“保底收益”零风险,合作社如何做到“风险我承担”?周华雄用一笔账“算”去了我们的疑惑:合作社刚建立时,鲜菇年销量不足10吨,现在达到6000多吨,加上成品菌筒等利润,规模大了,利润空间也就大了。合作社就从这些利润中按比例提取风险调节基金,用于以丰补歉。他说:“现在我们等于是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担了过去菇农独自承担的各种风险。”
      严格选用优质锯末,菌棒自动化生产线,科学灭菌保障成活率,选用指定厂家优质菌种,技术人员免费提供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一系列规范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合作社和社员的双赢。去年,合作社销售鲜菇6000多吨、干菇200多吨,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
      “船小难抗大风浪,舰队方能抵风险。现在我们形成了搏击市场大潮的联合舰队,再大的风浪都不怕。”周华雄的自信,源自合作社的实力。

      从“技术创新”到“产业革命”,他引领的是一个产业的变革
      “户户粉(锯末)、家家装(袋)、分散蒸(灭菌)”,这种以“千家万户各自为战”为基础的食用菌生产模式,逐渐显现出产业化水平低、技术设施落后、劳动强度大等弊端。而打工经济又导致农村“空心化”,产业发展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
      为此,周华雄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
      2010年9月,周华雄入驻茅坪场镇香菇产业园,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集菌种培育、技术研发、菌棒机械自动化生产及成品香菇分选、运输、购销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现代化产业企业——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就是引领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入园一年多时间,周华雄相继研发了香菇脱袋、夏菇层架式栽培、夏菇覆沙栽培等新技术,发明了菌棒联排灭菌、菌棒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在新技术研发成功后,他都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用心血、花巨资换来的新技术免费推广应用,惠及广大菇农。
      产业园建设初期,周华雄跑遍了福建、江西、河南等全国各大香菇主要生产地,考察引进菌筒大型生产设备,所到之处遍寻无果。一天,周华雄偶然看到一则香菇菌棒生产线的广告,第二天就坐火车赶到厂家。然而,这套设备只有一到两个装袋机,他大失所望。
      但周华雄没有绝望。能不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生产一套设备?厂家一口回绝。软磨硬泡了十几天,他们被感动了,按照周华雄的设计生产了一套四机组香菇菌棒自动化生产线。
      3个月后,设备安装完毕。周华雄亲自装料试运行,谁知菌棒一出来,他顿时傻了眼:机器装袋不均匀,破袋严重。他立即联系厂家,对方答复:“设备是你们自己设计的,我们也没办法。”
      “自己研究!”周华雄带上机修工连续奋战6个昼夜。他将设备拆卸,从每一个零件开始研究原理,通过改动电机和装袋筒的装配,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
      这条国内首个四机组菌棒自动化生产线,将生产过程中的碎粉、搅拌、装货、包装等环节全部采用流水线作业。日生产菌棒10万袋,与传统菌棒生产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把菇农从复杂的技术劳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活率高达99%以上,比过去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木材资源2000立方米。仅高温杀菌耗材一项,每年节约木材资源3000立方米。
      4月6日,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边银丙教授在考察“大自然”后称赞:“菌棒自动化生产模式科技含量很高,在全国领先,它标志着食用菌产业的第二次革命。很多高科技成果在这里都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可以说这里是高科技落地的桥头堡,周华雄是领跑者。”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