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好巴士”把香菇带向世界


    【发布日期】:2013-02-03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黄燕芳 任萍
    【核心提示】:香菇、草菇、金针菇、杏鲍菇……中国一直是一个食用菌生产食用大国,却并非食用菌强国,在国际上的科研影响曾经非常有限。幸亏他来到了上海,改革了中国唯一的食用菌学报,引进了大型国际食用菌会议,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识到中国丰富多样的菌菇种类,了解到中国研究人员优秀的科研成果。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食用菌学报》改版后(右)成为双语期刊
    “好巴士”把香菇带向世界
    食用菌学报》改版后(右)成为双语期刊

      晚报记者 黄燕芳 报道

      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表彰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外籍友人

      香菇、草菇、金针菇杏鲍菇……中国一直是一个食用菌生产食用大国,却并非食用菌强国,在国际上的科研影响曾经非常有限。幸亏他来到了上海,改革了中国唯一的食用菌学报,引进了大型国际食用菌会议,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识到中国丰富多样的菌菇种类,了解到中国研究人员优秀的科研成果。

      他就是来自英国的农科院客座教授巴士威 (John A·Buswell)先生,他曾于2009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2011年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洋眼看上海

      Q:对上海有什么建议?

      A:尽管上海政府在城市绿地建设这个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市区有不少绿地和公园,但由于上海城市扩张的速度很快,如果能在非市中心的区域多建设一些公园或绿地就好了,不需要很大的面积,小小的、安静的、散落在楼宇之间就很好,可以供人们散步休闲。

      Q:最喜欢上海什么地方?

      A:我很喜欢散步,以前在香港常常去爬山,但可惜上海没什么山。不过,上海的公园很漂亮,我尤其喜欢去闵行体育公园。

      Q:最青睐的上海食物?

      A:南瓜,我可以一天三餐都吃南瓜。

      常下小饭馆但从不吃路边摊

      巴士威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和食用菌方面的研究,在别人看来,他可能会非常挑剔食物,但实际上,巴士威对于“吃”可谓大大咧咧,没什么忌讳也没什么讲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凡是美味的东西,我都爱。 ”

      2003年来上海并生活了9年的巴士威,曾耳闻过国内多次食品安全事故,也知道中国人对国内的婴儿奶粉很不放心,已经形成一股海外抢购奶粉潮,但他自己对于“吃”始终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并不是只有中国有食品安全问题,其他国家也有,比如十多天前,英国乐购超市内售卖的牛肉汉堡被查出含有马肉和猪肉。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每天为了吃什么东西而提心吊胆。如果真的吃到了什么,也只能说是自己运气不好。 ”

      巴士威一直很爱上海街头的小饭馆,在沪9年间常常在家附近的小饭馆里吃饭。他对于小饭馆的要求只有两个:好吃、干净。不过,他对于街头小摊倒是坚决抵制,“虽然我不太担心吃的问题,但我也不会故意去冒险。 ”

      中国菌菇种类之多令人惊讶

      巴士威回忆说,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去郊外采蘑菇。因为蘑菇在英国市场上的售价不便宜,而且往往都还不太新鲜。巴士威说:“英国人基本上只吃一种蘑菇,就是白蘑菇(又叫双孢蘑菇),事实上,大部分西方国家的人也只知道一两种菌菇。我到了香港后才发现,中国竟然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蘑菇,实在太令人惊讶了。 ”

      其实,巴士威之前的专业并非食用菌学,而是细菌学。 1990年时,香港中文大学的生物系主任是被誉为 “食药用菌之父”的张树庭教授。在张数庭的带领下,整个生物系除了部分人研究海洋,其他人都在研究食药用菌。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工作的巴士威也确定了他在食用菌学方面的研究方向,结合他在美国学习的细菌学专业,专攻食用菌生理生化方面,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菌菇养殖时的生物转化率,提高食用菌产量。

      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期间,巴士威认识了前往香港进修学习的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陈明杰并成为好友。2003年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巴士威接受时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谭琦研究员的邀请来到了上海,成为上海农科院客座教授,一直工作到2012年底。

      妻子能跟菜场小贩讨价还价

      2005年,巴士威的太太也来到了上海。那时,农科院还在北翟路,他们俩在闵行区静安新城租了房子。巴士威喜欢和上海人在一起,融入本地人的生活。“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以后还是喜欢和外国人聚集在一起,但对我来说,如果我来上海以后还是和外国人在一起,这跟我待在英国有什么区别呢?在上海,当然应该和本地人在一起。 ”

      闲暇时,巴士威喜欢和太太一起在漕宝路一带散步。尽管巴士威会讲的中文只有寥寥几句,但他太太已经练就了流利的中文,甚至可以到菜市场上跟小贩讨价还价。

      巴士威和太太在中国的这些年里,游遍了半个中国,从黄山到布达拉宫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所有去过的省份中,巴士威和太太都最爱云南。对巴士威而言,他喜欢云南不仅是因为云南美丽的风景,还因为云南是中国野生菌菇种类最多、产量最多的地方。这还真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

      巴士威初来上海时,上海还只有两条地铁线,如今已经有10多条地铁线开通运营。 2012年,巴士威和太太搬回英国,但他时不时还会返回农科院工作。巴士威笑言:“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适合精力充沛、满怀抱负的年轻人,而我已经越来越老了。但是,在上海这几年的生活真的非常棒。 ”

      促成上海首次举办相关国际会议

      到了上海后,巴士威发现中国大陆的食用菌学研究有两大遗憾。一是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影响力,二是中国庞大的食用菌产量几乎只在本地消化,国外的人很难吃到品种丰富又美味的中国蘑菇。

      尽管自1986年开始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一直位列全球第一,但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菌菇英文名却大多来自日语音译,例如灵芝、香菇、灰树花的英语名称 Reishi、Shiitake、Mai-itake,都来自日语。国际上四大食用菌学会议从未在中国大陆举办过,国际对我国食用菌研究成果几乎毫无所知。还有一个原因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国内唯一一份能代表我国食用菌科研水平的《食用菌学报》是纯中文的刊物,不少在上面发表的优秀论文都因为语言的关系,无法到国际上进行交流,国外的研究人员很难看到我国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特色栽培模式、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所以,巴士威抵达上海后,立刻开始着手改变中国食用菌学在国际上默默无闻的局面,全力在国际上介绍中国食用菌科研和产业情况,让国际主流食用菌研究界了解中国。

      有意思的是,巴士威的姓Buswell这个单词直译成中文的话就是“好巴士”。正如他的姓名一样,巴士威是带着中国菌菇及其研究成果驶向世界的“好巴士”。

      2000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向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学会提出申办请求,当时还在香港的巴士威为上海争取举办这次大会贡献良多。他向各个会员解释及推荐上海;只要是用英文书写的通知、信件,统统都经过他的手,只有他修改过几次才放心寄出;甚至整个大会的颜色基调都是由他反复斟酌后决定的。由于巴士威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学会秘书长,这个身份为上海最终获得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大会申办权添加了不小的砝码。

      2005年,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产品大会终于在上海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食用菌学研究大会。会议一共吸引了400多名中外科学家参加,超过一半的与会者都是外国学者,共有250名,其中有许多人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的菌菇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在那之后,食用菌学界另外三大会议也都悉数在华举办:2007年在云南楚雄召开了世界菌根 (野生菌)食用菌大会,2009年在江苏南通召开了世界药用菌大会,2012年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食用菌大会。很多国外顶尖科学家通过这些会议见证了今日中国食用菌研究的水平。巴士威说:“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全世界菌菇研究的最高水平在中国。 ”

      努力让百姓吃到更多珍贵菌菇

      除了会议交流,巴士威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食用菌学报》改版,将重要的优秀论文翻译成英语,把《食用菌学报》变成中英文双语期刊。

      2006年改版初期,巴士威亲自查看每一份论文的翻译,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问题,巴士威会不断打电话给编辑和作者,而电话响起的时间,可不限定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编辑们“苦不堪言”。正因为有了这位严谨的把关人,《食用菌学报》在2008年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其中有些论文的水平甚至超过了SCI。经过巴士威的修改,2003年至今,食用菌所的研究人员在SCI上已经发表了20余篇文章。

      “中国论文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论文中用"xianggu"(香菇)的次数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外研究人员认可了这个名称,用拼音"xi-anggu"代替日语音译"Shiitake"。 ”巴士威说。

      至于大部分外国人吃不到中国菌菇这个遗憾,巴士威也很无奈:“由于菌菇特殊的生长习性,要保证菌菇的新鲜度就只能空运,但这势必大大增加成本;如果用传统海运的方式运输又难免降低了新鲜程度。目前在英国,最多只能吃到干货或者其它制品,想吃到非常新鲜的中国蘑菇恐怕还要再等上一段日子。 ”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陈明杰教授研究员则介绍说,农科院正在研究各种菌菇的保鲜技术,目前我国的新鲜香菇已经可以出口到美国。

      另外,巴士威还和上海农科院的同事一起进行珍稀野生食用菌的驯化和培养,为实现珍贵野生菌人工栽培而努力。巴士威介绍说,这样的研究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使更多老百姓有机会吃到更多不同的菌菇,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自然环境的整体恶化和人类对于野生珍稀菌种的过度采摘,人工培育养殖可以挽救珍稀菌种,保证它们的生长量。 ”

      (本栏目设置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大力协助)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