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梵净山下隆起富民蘑菇群


    【发布日期】:2013-04-01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志强
      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组织创新
      3月,惊蛰刚过,柳枝嫩芽初露,贵州梵净山区春意方萌。照传统,农忙时节尚早。
      在贵州省印江县永义乡永义村方成宝的合作社,昔日的冬闲田里规范有致地摆满了黑木耳菌棒,一群妇女在春初暖阳照晒下,正忙着采摘色泽灰黑、肉质厚实的黑木耳。
      50来岁科技特派员方成宝是来自浙江龙泉市的菇农,去年到永义乡,与当地农户合伙成立梵净山紫薇王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栽培黑木耳。他既是合作社股东,又是技术总监。
      他告诉记者,去年冬天栽种了近60万棒,估计纯利至少在120万元以上。他投10万元占5%的股份,约5个月时间可分红6万元以上,加上作为技术总监每月还有3000元工资。
      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近年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气候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短短两年间,产销顺畅,风生水起,“梵净蘑菇”成为当地重要生态富民产业。该县食用菌产业办主任、科技局局长任志华介绍,今年预计产值可达4亿元,有上千农户可借此脱贫增收致富。
      食用菌产业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但成气候、成规模、能做大的并不多。印江的食用菌产业为什么如此顺风顺水?
      好政策分担风险助力产业做大
      新平整的场地正加紧施工,刚搭建好的钢构厂房里机器轰鸣。
      走进印江县木黄镇盘龙村食用菌产业基地,科技特派员王友明领办的武陵山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里正一派繁忙。王友明指着靠墙堆放码如小山的菌料棒说,他们基地今年的任务是生产1000万袋菌棒,其中一半提供给周边农户,一半留给合作社自用。
      今年38岁的王友明是印江县食用菌产业首席科技特派员。他17岁念高一时,因家贫辍学出门打工,边打工边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23岁回乡创业,10多年间,有了自己的菌种场、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
      王友明告诉记者:“前几年虽然步入了小康之道,却始终做不大,原因在于个体力量有限,没有能力承担风险扩展生产规模,产能上不去就没有市场话语权。”
      2010年年底,印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让王友明的事业有了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为降低企业和农户的投入风险,县财政两年共安排5500多万元专项资金,并鼓励各部门努力争取上级部门项目经费支持,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和菇农协调信用贷款并予以贴息。
      2011年,王友明带领20多户农户组成股份合作社种香菇,当年种菇50万棒,产值300万元;第二年增加到40多户,种菇80万棒,产值480万元;今年有240多户加入合作社,计划种500万棒,预计产值可达3000万元。王友明作为合作社大股东,去年香菇纯收入约80万元。
      “政府为我们承担了产业起步的投资风险。”王友明说,像他这样领办的合作社,政府投资建基础设施,他作为科特派能人只需带着乡亲们一起投入生产资金、投入技术和劳动力即可见效益。
      如今,在印江县食用菌产业里,像王友明一样有技术基础、有市场经济意识、愿意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科技特派员有22位。“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由科技特派员领办企业负责技术和市场,并垫付菌种资金作担保,合作社统一生产菌棒分发给农户,农户分户管理基地和菇棚,真正形成了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互利双赢的利益保障机制。
      记者3天走访了5个乡镇,处处都能看到生产或扩建中的食用菌基地、菌厂,连片的黑色香菇大棚,成片排放在冬闲田里的黑木耳菌棒,以及桤树等速生菌材苗圃和示范林……
      科技部门深入产业环节一抓到底
      记者在任志华的办公桌上,见到一本《印江县食用菌发展工作志》,随手翻看,有这样的记载:
      2010年12月27—28日,分别与浙江庆元丰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缙云香菇专业协会签订食用勤务生产合作合同;
      2011年1月4日,庆元技术员到位并分赴朗溪、杨柳、永义开展工作,与财政局、农行商定开设专项账户事宜;
      2011年1月15日,早上县委开产业调整会,中午到板溪督查厂房建设进展,下午与卢勇(科技局副局长)到永义调整厂房规划;
      2011年7月6日,与卢勇、技术员到朗溪与基地技术员一起研究降温,明确责任;到永义检查,水安装全部到位能有效降温;
      2011年12月2日,与贵州大学教授到朗溪、板溪指导食用菌项目工作;
      ……
      从产业规划、技术支撑,到具体的基地、厂房和大棚建设,乃至盛夏菌棚降温等生产环节,一抓到底,任志华的工作日志上将一个基层科技部门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重点发力的细节展露无遗。
      该县县长杨维权介绍,印江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崛起,一是得力于科学决策,二是有一群真抓实干的人,三是有一个好的生产经营模式。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印江在调结构、促转型、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方面,颇下了一番功夫。3年前,为扶持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继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生态富民产业后,他们瞄准了食用菌产业。
      印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环境优美无污染,土地肥沃。独特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自然生长的野生菌就有100多种。
      为科学决策,2010年10月,县领导先后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部分有文化、懂经营、想发展的群众赴上海、浙江考察调研,组织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迅速决定首先在条件相对较好的8个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
      为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明确将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任志华和卢勇等带着科技局职工,与扶贫办、农技部门和各乡镇通力合作,争取到省科技厅立为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省、市科技合作专项的支持,先后与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与浙江庆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签订技术合作和“庆科20”香菇新品种科技成果转让协议,引进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胶囊菌种繁育与应用、香菇培养料中温灭菌、菌棒开放式接种等技术。
      产业富民榜样力量吸引后来人
      两年间,印江县从浙江省龙泉、庆元、缙云等地引进3家有经验、有实力、善经营的专业食用菌生产、销售企业,采取股份合作、技术合作、产销合作三种模式,分别在8个乡镇成立专业合作社。
      他们与厦门专门从事食用菌深加工与销售的大型企业签订了产销合同,将食用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同时,新建了80亩菇木林种苗繁育基地和2000亩菇木林示范种植基地,正加紧规划实施10万亩菌材基地建设工程,切实保障菌材供给,做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为持续稳步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8个乡镇已建立基地13个,食用菌的成活率达到98%以上,比浙江龙泉、庆元等食用菌主产地高出12个百分点,食用菌品质得到经销商和市场高度认可。王友明告诉记者,他领办的合作社生产的香菇,早早就被经销商订下,鲜菇以每市斤6到7元的价格收走,远销到上海、广州、香港,部分销到日本、韩国。
      燕子岩村农户田茂易带领11户自愿组成股份合作社,计划种菇100万棒,估计可获利600万元。他说,他种的香菇由重庆客商包销到重庆市场,由于品质好,供不应求。
      印江县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还给当地农户创造了返乡创业就业的机会。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股东周刚,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照顾不了家庭。2011年回乡加入了合作社,每月2000多元工资,作为股东2012年年初就分到红利7.5万元。
      “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现在,不仅能挣钱、照顾家庭,还能带动左邻右舍。”杨柳乡崔山村食用菌产业基地菇农崔照全说,有了政府的扶持,他创业信心十足,去年种了6万棒香菇,获利18万元。
      “梵净蘑菇”这个生态富民产业,在印江县方兴未艾。按照5年规划,该县计划投资两亿元,在17个乡镇建成示范基地40个,项目覆盖260个村,栽培食用菌1亿棒以上,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12亿元,年人均增收1300元。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