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四川食用菌研究现状与“十一五”发展建议


    【发布日期】:2009-12-28
    【核心提示】:一、四川食用菌产业现状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食用菌产量的70%以上,随着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的逐渐萎缩,中国食用菌产业的不

    一、四川食用菌产业现状

    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食用菌产量的70%以上,随着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的逐渐萎缩,中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大格局中,中国食用菌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主导产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四川省独特的气候资源,年产一亿吨以上的农作物秸秆量以及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四川食用菌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200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超过50万吨的9个省中,四川落后于河南、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浙江,高于湖北和陕西,居第七位。2004年全省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53万吨,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4800万元。目前四川出口的食用菌品种为双孢蘑菇、姬菇、平菇香菇、鸡腿菇、杏鲍菇、毛木耳和银耳等。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制约,我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将逐步向西部省份转移,四川正面临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四川食用菌研究现状

    四川食用菌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有关食用菌研究的登记成果约20余项,获食(药)用菌领域的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部、省一等奖2项。目前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遗传学分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工等方面。研究经费以部、省项目支持为重点,研究机构有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四川省林科院、四川农大等单位。“十五”期间,相继选育了灵芝、香菇、黄背木耳、银耳、双孢蘑菇和姬菇等四川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同时,高档珍稀食用菌茶树菇、白灵菇和杏鲍菇等选育工作也有较大发展,野生珍稀食用菌羊肚菌田间大面积栽培成功。这些新品种已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变了四川食用菌新品种以前一直依靠引进的被动局面。

    在育种方法上,将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引入食用菌育种领域,有效地改变了当前食用菌育种工作效率低,盲目性大等缺点,为进一步明确大型真菌的遗传背景和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在生产栽培技术上,引进和自主研究结合,发展了适合四川特殊生态环境下的高效生产栽培技术,如“黄背木耳的无耳基栽培技术”,“香菇双膜两段袋料栽培”,“灵芝的短段木熟料栽培”和“四川双孢蘑菇大田栽培”,“玉米地套种竹荪”等新型高效栽培技术,这对改善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劳动强度和提高栽培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食用菌盐(酸)渍、脱水、清水罐头、软包装清水食用菌加工技术、食用菌保健食品开发及食用菌深层发酵工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精深加工方面,对药用菌灵芝多糖、三萜等功能成分的提取和纯化工艺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三、食用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研究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研究条件欠缺

    四川食用菌研究起步较外省发达地区晚,长期以来,由于经费投入的限制,研究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传统微生物研究的培养箱、冰箱、摇床和手提式高压锅是最主要的研究设备,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仪器,检测和分析仪器欠缺或老化陈旧,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条件已逐步有所改善,但与省外一些科研机构相比,尚存在明显的差距。

    2.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设备和研究人员欠缺,研究体制和研究考核奖励制度不健全,导致研究深度不够。因此,当前四川食用菌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从微观分子生物学分析到宏观的生态学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四川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继续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食用菌育种技术不断进步,许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食用菌基因工程的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当前生物工程技术在食用菌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行与此相关的研究需要人、财、物多方投入,受此条件的限制,四川食用菌研究工作基本上还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相关研究也多停留在表面,急需加大投入开展研究。

    3、研究领域较窄,研究内容单一

    食用菌研究工作涉及内容众多,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四川食用菌研究工作主要侧重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研究领域还较窄,对食药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食用菌贮运保鲜和深加工技术还是我省的薄弱环节,有效活性物质的分析利用还有待加强。

    四、“十一五”发展建议

    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产业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四川食用菌产业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食用菌产业已呈现出三个主要的发展趋势:一是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的转变;二是逐渐向以市场、效益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的产销结合发展模式发展;三是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我们认为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食用菌育种和品种更新工作

    四川食用菌育种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品种选育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一方面,大宗食用菌的品种退化,产量下降,抗逆性减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育种工作中对产量指标的过分强调,品质和抗性指标在育种中的分量不足,具有突出性状的新品种欠缺。

    2.加强野生食用菌的驯化工作

    四川是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是我国重要的出口食用菌产品。羊肚菌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大量野生食用菌如牛肝菌、鸡油菌、鸡枞等菌根菌和虫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资源的整理和分离纯化等工作还很欠缺,为实现人工栽培,进行与此相关的研究,为进一步的驯化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3.注重食用菌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深入

    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大型经济真菌的生物技术发展却明显滞后于植物和动物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工作,但是进展仍然不明显。在大型真菌方面,真菌遗传信息表达调控机制和真菌遗传操作的相关载体和标记等都还十分欠缺,很有必要加大投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4.重视食用菌规范化栽培和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进行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形成规范的栽培技术体系,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设施栽培是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方向,是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

    5.加强食(药)用菌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研究

    加强食用菌气调和冷藏保鲜成套技术研究,增加食用菌的附加值和珍稀野生菌的资源利用率;对食、药用菌的生物活性成分、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提纯研究,提高食、药用菌产品附加值;加强各类食、药用菌保健食品的开发与研制,拓宽食、药用菌的消费面;引进国际先进的食品贮藏保鲜与加工设备,并进行设备与技术的应用配套研究;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指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增强创汇能力。

    同时还需要配套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加大投入,鼓励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品种、技术为中心,提供多方位的支撑,带动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