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100多项试验如何救了黄背木耳


    【发布日期】:2014-09-18  【来源】:四川日报(成都)
      2013年,上述技术实施的第一年,该镇的每袋平均产量达到了170克,增收6000余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今年,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全镇黄背木耳产值将突破5.5亿元。
      湔氐镇耳农们喜悦之余,内心还有一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专家们来教的新技术,有好多都跟自己的经验不一样,甚至是反的?
      种了几十年,人人牢记黄背木耳栽培的“金科玉律”—“栽培料PH值呈弱酸性、菌丝生长温度在20到35摄氏度之间”。这是写进了书本的,多年来基层农技员也是这样推广的。但,多一点是酸性,少一点也是酸性,石灰剂量到底该加多少呢?
      陈大祥曾自己尝试PH值的调整,“有时多加点石灰,产量变高了,有时又没有变化,再加产量又变低了。”陈大祥心里很忐忑。
      去年,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在农户的家里建了实验室,用5000袋黄背木耳做了18大类100多项梯度试验后最终证明,最适宜于黄背木耳生产的环境是:弱碱性、温度在18—20摄氏度之间。
      几十年的经验竟然搞反了!
      精准研究
      管用的技术农民就爱用
      省农科院机关党委书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郑林用解释,学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环境,跟真实的农村种植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不考虑外部环境的话,酸性的确是有利于生长,但一旦跟空气中的真菌、细菌接触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品种,不一定能经受住实际生产的考验。“这就需要精准化研究,将书本上的理论,拿到田间地头去校正,才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以前开技术培训会,人都来不齐,但现在好多时候研究人员还没有写总结,农户就把技术拿来用了。”戴怀斌说,“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农民才敢用新技术、新设施。”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应用微喷灌技术一项,一个生长周期内,每一万袋可节省80个劳动力,为全镇节省人工开销70万元左右。此外,节水60%,污染率减少25%。“精准研究”,需要匹配人才、经费和设备。这些,都是戴怀斌所缺少的。“比如说检测耳棚的二氧化碳浓度,研究人员可以拿专业仪器来测出一个准确值,我们是靠自己呼吸,感觉空气新不新鲜。”他工作的什邡市农业局,已经有10多年没有新进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在他任站长的经济作物管理站,只有3个人,“除了落实惠农补贴发放等日常事务和常规的技术推广,没有精力做更细的研究。”
      但他还是认为“精准研究”的思路值得借鉴。“可以依托协会、合作社,主动寻求农业科技研究团队和人员的技术支持,并以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常态化合作。”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