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80后小伙扎进大棚育生“金”


    【发布日期】:2014-09-23  【来源】:黑龙江报
    【核心提示】:第二年刘大勇改进了技术,开始分时段浇水,温度和湿度也控制在最佳值,工人采摘选耳严格标准,4万袋木耳一年下来的收入是原来种地的三倍。收入翻倍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关键的是降低成本。
      “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这是个能赚钱的路子。”
      三年前,桦南县梨树乡梨树村的“80后”小伙刘大勇认准了这条道。当时他是新兴水稻育秧基地合作社的社员,基地的100栋大棚在他的眼里都是“黄金地”。
      三年后,他成为洪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社员和周边农民在合作社赚到了钱,他们更加信赖这个年轻人,愿意跟着他一起打拼。
      记者见到刘大勇是在全市品牌农业建设论坛上,这个年轻人身着浅粉色衬衫,鞋子擦的铮亮,新一代务农者从形象上就开始颠覆传统。聊起合作社,谈到木耳栽培技术,他顿时话如泉涌一幅行家里手的样子。
      刘大勇家有两公顷地,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在他的眼里仅仅守着土地赚钱路太窄,“有些人用水稻育秧大棚种蔬菜,但我细算一下效益不是很可观。后来我在报纸上到了大棚二次利用种植木耳的成功经验,我就开始研究这个事,那时候我的劲头非常足。”刘大勇略显兴奋。
      他告诉记者,水稻大棚育完秧后可以利用4个多月的“闲置期”种植木耳。第一年他投资5万元购买了两万个菌袋,开始了试验种植。因为技术掌握不好又没有种植经验,导致在一些小事上出了不少差错。“刚开始只是凭着满腔热情干事,后来发现技术跟不上效益会大受影响。就拿打眼这一件事说吧,如果眼打不好木耳的形状就不好看,直接影响价格。” 
      第二年刘大勇改进了技术,开始分时段浇水,温度和湿度也控制在最佳值,工人采摘选耳严格标准,4万袋木耳一年下来的收入是原来种地的三倍。收入翻倍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关键的是降低成本。“原来我是买别人的菌袋,一袋加上运费得2.6元。后来在县农开办的帮助下,我购进了高温锅炉,拌料机和装袋机开始自己养菌,一袋成本就节省了0.9元。成本下来了效益自然会提高。”
      合作社的社员跨4个村共25人,值得一提的是有少部分社员拿工资入股,刘大勇的管理方式很人性化,社员可月底结算也可以年底一起结算,这样一来社员更安心踏实的工作。很多周边村屯的妇女到合作社打工,一个月能赚2400多元。“社员姜文忠就是我们合作社的受益者,夫妻俩丈夫做棚室管理,妻子负责摘耳,两个人一年下来从合作社要拿走五六万元,这比种地可省心多了。”
      刘大勇的目光看得很远,合作社起步之初他就瞄准了市场,只要有大型的推介活动他都会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他认为,农业除了“看天吃饭”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市场吃饭”。好东西如果没有打通市场销售终端,价格上不去就只能砸在手里。今年,在首届中俄博览会上,刘大勇成功与上海客户签订一笔3500公斤的订单。“梨树园”牌木耳已经在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市场赢得回头客。目前,合作社35栋大棚25万袋木耳已经有半数找到了“婆家”。
      未来,刘大勇想做木耳的精深加工,把木耳做成咸菜、罐头,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社员收入。尽管技术和资金的难题仍没有解开,但是他还是开始了项目考察工作,因为他相信有些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