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专题资讯 » 易菇网会客厅 » 正文

    孙承业:蘑菇中毒是我国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发布日期】:2016-08-13  【来源】:易菇网  【作者】:蔡扬
    【核心提示】:蘑菇中毒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资料显示,蘑菇中毒死亡人数居食物中毒致死人数的首位,且各个地区蘑菇中毒发病差异较大,西南区域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发病率高,其中云南一个省的蘑菇中毒事件数占全国总数的近40%。
    IMG_9667
    孙承业副所长
    IMG_9682_副本
     报告现场
      易菇网讯:"蘑菇中毒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资料显示,蘑菇中毒死亡人数居食物中毒致死人数的首位,且各个地区蘑菇中毒发病差异较大,西南区域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发病率高,其中云南一个省的蘑菇中毒事件数占全国总数的近40%。"8月9日下午,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蘑菇中毒处理”专题环节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孙承业副所长在《蘑菇中毒现况及防治重要节点》报告中如此讲到。他还认为,我国蘑菇中毒预防控制基础薄弱,亟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分别为蘑菇识别、蘑菇毒素研究、毒蘑菇健康效应研究与蘑菇中毒患者的救治。
      技术的“壁垒”造成既往国内突发的蘑菇中毒事件鲜有明确物种
      报告以数据说话,蘑菇中毒事件数占食物中毒事件数的12.94%(643/4971),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的2.89%(4160/143891);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的36.87%(854/2316),报告病死率20.53% 
          孙承业表示毒蘑菇识别依赖于对大型真菌的分类鉴定,此技能的掌握需要生物学基础及经验积累,频繁发生的蘑菇中毒事件促成了医学领域专家认识到分类鉴定的重要性而主动寻求生物学家帮助,并有越来越多生物学家开始关注蘑菇中毒。
           蘑菇毒性由其所含的毒素决定
    毒素种类、含量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蘑菇间具有不同的中毒靶器官、病理改变类型的主要因素。因技术手段和条件限制,至今蘑菇毒素研究工作开展仍集中在健康危害较重的几个类群种,鹅膏属几个物种的毒素研究发现,此类毒蘑菇含有超过70种活性天然产物,至少分为6个结构类型,包括多肽、amavadin、异噁唑、氨基酸衍生物和聚酮、甾醇、神经酰胺。现在认为其中的多肽类类毒素是造成严重毒性危害的主要成分,其中鹅膏毒肽(amatoxins)和鬼笔毒肽(phallotoxins)在杯伞属(Clitocybe),盔孢伞属(Galerina)和环柄菇属(Lepiota)中也有发现,但毒伞素(virotoxins)只在鳞柄鹅膏(Amanita virosa)中有发现。近年来也有对毒沟褶菌、亚稀褶红菇毒性成分的研究。随着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蘑菇毒素研究会成为蘑菇中毒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除在蘑菇中毒发病机理研究上的应用外,其蘑菇毒素检测对指导突发中毒事件处理、中毒患者诊断治疗亦有现实意义。
      蘑菇分类鉴定的普及是实现蘑菇中毒临床研究的基础 
           蘑菇分布在多个大型真菌类群中,因毒素不同及其联合作用,人接触每种毒蘑菇后则可致出多样性病理改变,且因接触途径不同、剂量不一、病变的不同阶段,同样使蘑菇中毒呈多样性临床表现。这也是人们对蘑菇毒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使用的蘑菇中毒分型是从症状体征为主视角进行的归纳,这样的划分对多器官损伤及近似表现的不同病理损伤考虑不足,会造成人为的病程割裂,不能有机反映损害的器官和损伤的性质。如在横纹肌受损时肌酸激酶(CK)明显增高 ,同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可有一定程度的异常表达,但如仅看CK-MB就确定为心肌损伤性改变则可能会出现失误;再如消化道刺激症状是蘑菇中毒最常出现的症状,其可以是毒蘑菇单纯作用于消化道粘膜引起,也可能是其他严重类型损害的早期表现,如仅凭消化道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症状作为分类指标,则容易贻误严重中毒患者救治的时机。从临床毒理学角度看,蘑菇中毒是由多个疾病构成,每种疾病是由一种或多种含有相同或相近毒素的蘑菇引起的一类改变,这类改变可以表现为单一靶器官病变,也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系统,因此,蘑菇中毒临床分型研究要基于典型类别中毒临床及病理资料归纳分析,再扩大到对相同或相近种的蘑菇中毒临床资料进行类聚分析及开展相关机制研究得出,把蘑菇中毒作为单一病种管理不符合临床逻辑。
           蘑菇中毒是我国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与蘑菇中毒诊断分型遇到的问题相近,面对数百种蘑菇引起的数个甚至十数个不同病理改变的疾病类群,合理的救治途径是根据蘑菇种类和病理改变,开展针对性研究并制定专有的处置方案,要重点开展针对重点毒蘑菇类群的消化道毒物清除、血液净化方法适用条件及其方法评价,研究特定损伤及严重程度的治疗措施等。另外,毒蘑菇只是庞大蘑菇类群中一部分,从现在的认识来看,高毒和剧毒蘑菇仅占其一小部分,现在被认定的“毒蘑菇”部分是“条件致病”,或“食毒不明”,多数接触“毒蘑菇”后尚不需特殊医学处理,或仅进行临床观察即可。而现有蘑菇中毒文献多基于严重病例进行的总结,如依此数据判断我国整体蘑菇中毒病死率会被极大高估。
           蘑菇中毒是我国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蘑菇中毒的预防与救治均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开展基础性工作规范推广,优先进行蘑菇物种鉴定、病理/临床特征总结及救治方法评价,开展蘑菇规范采集技能普及、中毒事件和病例资料积累、重点蘑菇中毒类别诊治相关代谢研究,为深入开展蘑菇中毒控制打下基础。主流团队加入,毒蘑菇健康危害控制机制形成以健康为核心的蘑菇中毒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基础工作推进,工作领域拓展,与重点突破,合作机制,广阔的空间。
    据悉,来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南华本地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除主旨报告外,大会还安排了野生菌资源分类与鉴定,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及保育,产业化及市场管理,毒蘑菇中毒处理四个专题论坛,以及一个专题技术培训。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十大野生食用菌”评选结果发布、野生菌保护中国(南华)宣言座谈会、展览,以及野外标本采集与鉴定、企业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期举行的中国·南华第十三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数万民众参与了此次活动。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