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科研16年只为破解野生菌生长奥秘 ——记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相


    【发布日期】:2019-04-15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蒋卓成
    【核心提示】:发掘、鉴定野生菌的可食用性,只是郭相所在团队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已有16年的他,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开展野生菌基础研究,为之后的产业化应用发展奠定基础。
     
      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占全国的90%以上、全世界的45%以上,而普通百姓所熟知的食用野生菌也不过十几种。那么,是否还有未被人们了解和开发的食用野生菌呢?在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相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发掘、鉴定野生菌的可食用性,只是郭相所在团队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已有16年的他,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开展野生菌基础研究,为之后的产业化应用发展奠定基础。
      在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标本库内,存放着约4万份野生菌标本,这是郭相和同事、前辈们多年来辗转各地收集的结果。记者了解到,标本库里的标本主要为了方便研究人员观察、了解野生菌的形态特征,此外研究所还设有菌株保存库、活体成分库、遗传物质库和电子信息库。其中,遗传物质库保存的部分DNA有待技术升级后进行再检测,而菌株保存库则可以用来进行真菌的繁育。
      在研究所内,郭相负责的领域有两块,一是生态和分类,即评估野生菌与生长环境的相关性,鉴定该野生菌在物种中的系统地位;二是野生菌的遗传和遗传育种。而作为研究团队的骨干,郭相有时还要兼顾工作流程的其他环节。他说:“云南野生菌的多样性让人着迷,在采集、发现野生菌的过程中,我对野生菌有了更多了解的渴望,加上大学时也上过相关的专业课程,所以便开始了野生菌相关的基础研究。”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多少都有些辨别食用野生菌的经验,但是从科研的角度看,辨别其可食用性往往只是野生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方面。按照完整流程,研究人员需要完成鉴定、遗传分析、育种等诸多环节后,才能对某一种真菌作出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开展功能性成分发掘。
      “我们在野外发现的一些可食用野生菌品种因为太冷门,当地百姓甚至都不知道可以吃。即便是有毒的野生菌,背后也可能存在巨大的药用价值,而在发掘利用野生菌资源之前,首先要把基础研究的地基打好。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郭相说道。
      近15年来,郭相所在的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承担了食用菌科研项目130多项。其中,牵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承担课题5项,获科技成果41项、科技奖励2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4项。而郭相所在的研究团队也已经在实验室里实现了30多种野生菌的出菇驯化,他与人合作编著的《西南大型真菌Ⅰ》已经出版,新的《西南大型真菌Ⅱ》也正在编著当中。
      在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工作的时间里,郭相除了一年10多次的外出样本采集工作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研究所里跟踪实验进展。谈起工作16年来的感受,郭相说:“科研就像大海捞针,对我来说,能在海边捡起几个漂亮的贝壳就已心满意足了。”
     
    关键词: 云南 野生菌 郭相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