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全面推动河南省食用菌产量质量同步提升


    【发布日期】:2021-03-30  【来源】:河南日报
           近几年,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发展规模已经连续多年稳处全国首位,2019年出口额16.1亿美元,占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其中西峡县出口香菇14.9亿美元,占全国香菇出口额30%以上,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位。但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仍然较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直难以改观。
           在广泛征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处、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有关专家的意见,听取西峡县、卢氏县、灵宝市、许昌市建安区、新郑市、原阳县、泌阳县、清丰县、夏邑县等食用菌主产区主管领导和重要企业负责人的建议,参考吸取国内食用菌生产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后,具体分析了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根源,最终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发展建议。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大特点
           品种集中度突出
          河南省食用菌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居首位。香菇、平菇、双孢蘑菇是河南省食用菌生产的三大主流品种。以2019年鲜菇产量为例,其中香菇达312万吨,占比57.6%;平菇突破百万吨关口,达115万吨,占比21.2%;双孢蘑菇达48万吨,占比8.87%;三大品种总产量达475万吨,占比87.8%。
          曾经是河南省主要食用菌品种的毛木耳近几年发展规模快速萎缩,从高峰时期的年产60万吨降至20万吨左右,黑木耳的产量不足15万吨。以工厂化生产方式为主的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年产量均在20万吨以下。
          产区和规模优势突出
          河南省食用菌优势产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香菇种植以豫西、豫西南、豫南为主,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香菇产量占比达70%以上。双孢蘑菇种植以商丘市、濮阳市为主。平菇在全省各地都有生产,但辉县市、清丰县种植规模较大。
        同时,河南省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单个生产单元年生产20万袋以上的占整个产业的60%以上。除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品种外,平菇、双孢蘑菇、香菇菌棒工厂化在快速崛起。
          产业影响力突出
          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从业人员稳步增加,西峡县从业人员超20万人,卢氏县从业人员约13万人,泌阳县从业人员约10万人。食用菌产业在西峡县已经成为出口创汇和富民富县产业,全县建成香菇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40个、标准化基地187处,标准化生产率达98%以上。仍以西峡县为例,2019年生产规模3亿棒,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71家,香菇加工企业300多家,出口企业114家,综合效益突破150亿元,出口创汇14.9亿美元,电商交易额达75.65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34.25亿元,3个香菇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30亿元,上缴财政利税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存在四大问题
           人才队伍不够强大
          河南省食用菌科研力量薄弱,领军人才稀缺。食用菌生产研究长期没有纳入我省重大科研计划,尤其在食用菌育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几乎没有经费支持。
        生产一线人员学历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虽然近年来懂经营、会管理的返乡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但高水平人才仍然不多,制约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品种菌种选育滞后
           当前河南省高产优质的食用菌种几乎被外国垄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很少。我国大面积种植的香菇、金针菇和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菌种多为日本、美国进口,每年需向相关企业支付超额的品种使用费。香菇主产区仍然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末选育的品种,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
          现代化进程缓慢
          当前我省食用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滞后,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水平低,缺乏轻简化机械设备。同时,我省食用菌加工率不足6%,深加工产品极少,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低下。
        燃煤改造任务艰巨
        据测算,河南省食用菌行业每年生产用煤的总量约为140万吨,有大小燃煤锅炉26.5万台。如果将其全部改造为现代化生产方式,约需建香菇菌棒(含烘干)厂88个,总投资158亿元,占地7480亩。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建议
        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在现有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增加育种、菌种维护、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功能性物质提取、智能化控制等岗位,增加试验站数量,形成一支涵盖产业重要环节的研究团队。同时,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设立育种专项,开展智能化、工厂化、标准化栽培和加工技术以及设备的研发,解决品种依赖进口、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河南省食用菌野生资源丰富,应在豫西南大别山、桐柏山、秦岭、伏牛山系等食用菌野生聚集地,建立珍稀野生菌物资源保育区。建立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中心,扩建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建设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与菌种质量鉴定评价中心。
        启动十大重点工程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是围绕新品种选育、菌种生产、菌棒菌袋工业化生产、栽培新基质开发、标准化园区建设、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基地等方面,启动十大重点工程——
        ●良种繁育工程
        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种繁育机制,初步培育集品种改良、菌种繁育、示范和品种配套技术于一体的科技型菌种生产经营企业和基地,补齐河南省食用菌菌种繁育滞后的短板。
        ●菌棒、菌袋、菌料专业化生产工程
        在优势产区培育不同菇种的菌棒、菌袋、菌料专业化生产企业,在全省逐步推广“工厂菌棒、菌袋、菌料专业化生产+专业户分散出菇”的产业组织模式。
        ●标准园区建设示范工程
        通过重点扶持园区设施建设,在全省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园区,同时充分挖掘食用菌产业的非传统功能,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亮点和样板。
        ●高产高效栽培示范推广工程
        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农民科技带头户的技术培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建立科研推广部门协同、省市县有关部门联动的组织实施方式,共同推进食用菌高效栽培示范推广工程的实施。
        ●工厂化生产转型升级工程
        以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企业为主体,通过改良品种、改良菌种生产方式、改进发菌与出菇技术,促进生产技术逐步升级。
        ●栽培基质创新研发工程
        研究开发适于不同食用菌种类、不同栽培季节、不同种植地区的新型基质3~5种,确定其高产优质配方和复配比例,有效拓宽生产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菌渣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积极引导和扶持生产企业或基地,加强菌渣作为食用菌再生产原料、饲料、肥料和燃料等的综合利用,实现食用菌产业与养殖业等相关行业的有机结合,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延长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循环链条,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食用菌 规模化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