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乡村振兴路上的赵家村“菇”事


    【发布日期】:2023-07-03  【来源】:濮阳日报
    【核心提示】:从市城区出发,沿开州路约30分钟车程,便到了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站在村南头一座30多米高的“观景台”上,这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景尽收眼底。

    从市城区出发,沿开州路约30分钟车程,便到了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站在村南头一座30多米高的“观景台”上,这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景尽收眼底。

    抬眼望去,650座白色大棚鳞次栉比,共同“拱”起这个全国最大的茶树菇生产基地;菌包厂、烘干车间、冷库等配套设施,恰似布局村北的“多子星”,每年为村里带来近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而脚下不远处宽敞漂亮的文化广场、绿意盎然的村内游园,更在时光变迁中诉说着该村的精彩“菇”事。

    为什么短短6年间,赵家村便从偏僻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名头响亮的乡村振兴标兵?其发展经验有何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该村蹲点调研采访,为您呈现——

    赵家村由前赵家、后赵家、西赵家3个自然村组成,1600口人有1500多人姓赵。据该村自行编撰的村史村志记载,赵家村赵姓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裔。

    赵家村有2000多亩耕地,村民一度靠天吃饭,虽说每年多少有点收成,但富裕似乎与该村村民无缘。“好像咱先祖赵皇帝也没给子孙后人带来多少福荫。”有的赵姓村民自嘲。

    赵家村离城镇不太远。头脑活络点的村民,就近打个工,多少挣点零花钱。

    然而,穷与病似乎是一对孪生子,总是交相缠绕。“过去那是啥日子呀!孩子他爷爷有食道癌,奶奶有糖尿病,都得常年吃药。俺当家的,先是下夜班摔了头,又在工地上出了事儿。”说起从前,村民闫彩玲光想掉泪儿。

    有人提醒她:“恁庄子是不是有问题?”闫彩玲顿时一激灵,烧香磕头请神灵,一个没落下。到最后,香是没少上,家还是穷神难送、窘境照样。

    致富没门,闲散无事,无事则生非。当时,村里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甚至村“两委”换届时,几轮选举都选不出村民信赖的带头人。

    就这样,贫穷、落后、涣散的赵家村,年复一年,“涛声依旧”。

    2007年,赵家村“菇”事的主角之一赵玉甫登场。

    赵玉甫出身中医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郎中。过去因为村里穷,村民去他家看病,父亲总不忍心多要钱,所以口碑很好。而赵玉甫在县城做医药批发生意,年纪轻轻便买了车、购了房,是大家眼中的“大能人”。

    “镇领导跟村里的老党员都来找我,想让我回村当这个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一块儿致富。”回忆往昔,赵玉甫说。就这样,赵玉甫“从政”了。

    医者仁心,父亲整日为村民消除病痛,而他更想医治村里的穷“疾”。

    这份豪情,具体而生动。“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刻起,我始终坚持‘无功就是过,民穷就是责’。在村里干点事儿,让乡亲吃饱穿暖、越过越好,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赵玉甫说。

    “要想让群众脱贫致富,不发展产业不行。产业兴旺,乡亲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发展产业,离不开党员干部引领、服务,‘干部不领,老牛掉井’。”——赵玉甫

    上任后,赵玉甫结合村里优势,引进过汽车影院,也建过水泥厂、种过蔬菜。可是,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发展成群众致富产业。

    人的命运,既要靠个人奋斗,也离不开历史与时代提供的机遇。

    2017年,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一个在清丰县范围内推广种植食用菌的带贫产业规划诞生了。作为马庄桥镇唯一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又具有蔬菜种植基础的赵家村,被选为项目落脚地。

    然而,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不容易。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种植食用菌,两只“拦路虎”便挡在前面:一是说服村民流转土地,二是说服贫困户种植蘑菇。

    对流转土地,赵玉甫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做了万全考虑——要是有人不想动地,就把自己的地换给人家。可没想到,事情出奇地顺利,大家都愿意流转。毕竟,种地能有几个赚头,全家种地不如一人外出打工。

    可说到种植蘑菇,赵玉甫他们又一脚踢到了铁板上。“姐呀哥呀妹呀弟呀,恁种蘑菇吧,恁试试呗”,他们把全村贫困户挨家挨户跑了个遍,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没能说动几个,理由不一而足。

    有人说:“大棚不要钱,菌种不还得自己买吗?俺可没钱。”赵玉甫赶紧解释,有8000元到户增收资金,专门用来买菌种。

    又有人说:“俺从没种过蘑菇,再说种出来卖到哪儿去?搞不好还得一身孢子粉病。”这话倒也不假,过去种蘑菇,村民用半地下的窨棚,上面覆盖的塑料薄膜不扛风雪、容易毁坏。村民买不起菌包,就把自家的玉米芯碾碎,掺上买来的平菇种自制。种植成本是低了,可蘑菇容易长老开花,释放出的孢子还容易引发过敏性肺炎。

    赵玉甫又赶紧解释,村里要成立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龙头公司,不走弯路,也不怕卖不出去,“俺们保证,要是恁亏了,不管亏多少,俺几个党员自掏腰包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包括闫彩玲在内的27户贫困户同意试种蘑菇。

    很快,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党支部也应运而生,党员变身为“一帮一”“一帮N”的“大棚保姆”。

    党员赵红杰原是经营二手车的老板,做生意时都没有的认真劲儿,全给了蘑菇。“叔,恁家大棚今天洒水没?可别忘了。”“哥,俺虽然不懂技术,但俺有点儿闲钱,恁种大棚要不?”“不不不,说啥利息,应个急,恁有了再还。”

    党员赵志锋则学会了“私车公用”。村室前的小广场上,有时会聚集着接到通知来领器具、送蘑菇的菇农。赵志锋一看他们大多骑着两轮车,就默默开来自家的小面包,把累活重活都承包了。还有一回,正赶上村里的蘑菇急需出具质量安全合格证明,他二话没说,开着车东跑西奔,在质检室外等到晚上11点,拿了报告后又开两个小时的夜车赶回村。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希望万千重。从开始种植到年底,仅3个月的时间,种植户人均赚了8000元。“这也就是说,种植一个一亩地左右的食用菌大棚,一年可收入三四万元。”赵玉甫告诉记者。

    第二年,群众包棚的热情蹭蹭上涨,有种三五棚的,有种七八棚的,还有种十几棚的,闫彩玲就是其中之一,赵玉甫他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当时,村干部让俺种蘑菇,俺心里没底,在婆家、娘家各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这才决定咬牙试试。没想到,头几茬菇就赚回了本。第二年,俺又种了两棚黑皮鸡枞菌,赚了四五万元。”闫彩玲回忆称,第一年她就把贫困户的帽子摘了,第二年把2万元外债也还清了,还买了辆红色电动小汽车,“种植能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也纷至沓来。“其实,赚多赚少倒不打紧,最重要的是能挺直腰杆了。”

    “乡村振兴喊不来,更需要党员干部担当、奉献、引领。一家一户抵挡不了市场风险,只有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才能形成产业兴旺、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赵玉甫

    走进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办公区,最热闹的是电商直播间,几十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舞动指尖,每天将三四万单食用菌通过线上销往全国各地。

    赵玉甫介绍,2018年,村里开始通过电商销售蘑菇,从一开始的俩人两台电脑,发展到现在的160人,每年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2.5亿元。

    然而,就在“菇”往“金”来间,风云突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一时间大棚蘑菇销路严重受阻。看着一棚棚长势良好的蘑菇无法及时运出销售,赵玉甫犯愁了。与当初说服大家种蘑菇相比,这次难度更大。

    “这可咋办,如果蘑菇烂掉,损失可就大了”,上烘干设备是赵玉甫想到的唯一出路。可是钱从哪里来?他算了下,设备太小不济事,一套大型的烘干设备,动辄就得上百万元。

    村里没钱,他只有自己想办法。

    “贷款?你不能为了村里的事,把咱家搭上吧。万一赔了,这么多钱咋还?”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这回不愿意了。

    “我带着妻子,一个棚一个棚地转,看着一堆堆即将烂掉的蘑菇,心情都很沉重。”赵玉甫说,“我问妻子,我带着村民种蘑菇,现在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赔个精光吧?”

    妻子最终被他说服了。他抵押了家产,很快从银行贷款200多万元购买了烘干设备。蘑菇被烘干后,滞销问题迎刃而解,附加值也大大提高。

    经历了这次滞销事件,赵玉甫深刻地认识到,依靠村里群众单打独斗,力量弱、风险高,“村企合作”“延链补链”的模式在他脑海中渐渐浮现。很快,这边多了两个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冷库,那边多了一个机器轰鸣不停的菌包厂……

    不过,说到底,产业发展好不好,关键还要看联农带农效果。在长期的发展中,赵家村慢慢探索出适合全村人的三种模式。赵家村人给这三种模式编了个顺口溜:出力不出钱,出钱又出力,出小力挣小钱。该模式被评为全省“十大脱贫模式”之一。

    闫彩玲的忙碌,就是对“出力不出钱”模式最好的诠释。针对有劳动力的农户,企业负责投入5万棒菌棒,农户负责棚内摆菇、洒水、控温管理、采菇、分级等,给企业交付鲜菇,按照0.5元/斤的标准挣劳务费,预计每个大棚产鲜菇6万斤,8个月收入3万元。

    “出钱又出力”模式,则是针对有劳动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农户,每座大棚投入15万元购买菌包5万棒,与企业签订回收协议,企业以不低于5元/斤的保本价格进行回收,预计每个大棚8个月净收入10万元。

    至于“出小力挣小钱”模式,由企业统一种植管理,按需要聘用农户。农户不固定在某个大棚,他们或是剪个小毡儿,对付菇蝇子;或是把门帘拉下来,圈住大棚热气;或是帮菌包打水打药,每天工作8小时,挣工资80元。

    除了种蘑菇,更多的群众被嵌入越来越长的蘑菇链中:手脚麻利的人可以去打包,也可以去菌包厂的生产线;老人不用在家闲着掐草辫儿,可以去削菇挣个零花钱;不怕冻的可以去冷库工作,月收入1万多元。

    目前,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带动周边10多个村800多人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达5万元。

    “再给你说个故事吧。我们刚做电商时,一天只有几个订单,快递员嫌少,都不愿来收货。去年,我们这儿的‘揽收王’,一个人挣了30多万元。同时,电商还大大带动了纸塑包装、保鲜冷藏、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赵玉甫平淡的语气中,分明透着一股让人生羡的自豪。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科技支撑。要想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提品质、创品牌,走质量兴农之路。”——赵玉甫

    基地办公区南边,是一座标准化菇棚。棚顶,片片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为大棚里的空调供能。掀开门帘,一排排、一层层钢架上,鹅黄色的茶树菇争先恐后地撑开小伞,浓郁的蘑菇香气扑面而来。

    “这是今年县主要领导牵头引进的‘菌光互补’项目,项目一期投资2.6亿元,在基地的300个大棚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光伏板与食用菌在土地租赁和设施投入上实现成本共担、单位面积土地高效多层次利用。”清丰县政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段成文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光伏板替代大棚遮阳网,既能遮风挡雨,就近为大棚里的空调等设备供电,又避免了光伏发电大量占地的问题,光伏发电上网还能为菇农创收,实现‘一地生多金’。”

    西侧不远,几辆厢式货车一字排开,工人正忙着往车上装蘑菇。“都是刚摘的,每天十几吨,通过冷链物流当天或次日一早,准时送达北京、上海、西安这些大城市。”该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社蕊告诉记者。

    “其实,搞食用菌产业也跟这些货车一样,有时会遭遇‘弯道’,需要慢慢摸索‘拐弯’技术。”安社蕊形象地解释说,食用菌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周期性波动,为了让菌菇更好地适应市场,他们结合豫北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指导赵家村基地先后种植秀珍菇、黑皮鸡枞、香菇、茶树菇等多个适销对路的食用菌品种。今年,赵家村与全国茶树菇种植专业企业广东薪界生物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成立河南丰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有20多年的茶树菇种植经验,在广东韶关有多个基地,但是受地形影响,发展规模受限。你看,我们的新菌棒厂日产菌包7万包,年产茶树菇菌包1500万包,一年四季生产茶树菇,年产量9000吨,产值1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茶树菇生产基地。”丰蕈生物负责人范森淼说。

    “对于农户而言,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除了持续饱满的干劲,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技能。”还没等记者发问,安社蕊便抢先解释道:“为了让大家掌握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我们组织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外聘专家等技术力量,针对茶树菇不同种植阶段的特点和习性,开展一对一现场技术指导工作,有效预判和规避种植风险,确保种植效益。”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乡亲们所思所盼,群众盼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要干的。只有走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赵家村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振兴。”——赵玉甫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记者一行再次沿石阶登上村里的观景台。还没走至台中心,只见六七人围成一团,传来走马杀将的下棋声。台下的广场和公园里,不少人正在绿树掩映、花果飘香中散步、聊天。

    “村里的环境变美了,大家的活法也不一样了。”坐在石凳上乘凉的赵志峰说,前几年,走出自家院子,道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巷道里堆满杂物。“逢年过节,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村民回到村里,都面露难色、匆匆而别。仔细一问,大家都说,蚊蝇太多、环境不好,住不惯、不喜欢。”赵志峰至今还记得那些尴尬的经历。

    “一个连居住环境都不能让村民舒心的村子,谈何发展?”赵家村“两委”班子形成共识,将整治人居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可是,这场硬仗,该从哪儿打起?村“两委”开始排兵布阵:党员干部率先行动,自家的杂物垃圾带头清,危旧泥砖房带头拆,并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在包干片区逐户上门摸排情况、清单销账。

    整治过程中,赵家村“两委”坚持“少花票子,多想点子”:麸皮、玉米芯、碎木屑、农林秸秆等废弃物,统统被送进菌包厂,变废为宝;对无人居住的宅基,统一购买、栽种桃树、苹果树、山楂树等果树;将拆掉的旧砖废瓦,摆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打造微景观;道路两旁由废旧砖头建成的花池干净整洁,姹紫嫣红的鲜花盆景点缀其中。

    “当时,我担心整治行动只是‘一阵风’,但看到竟然有这么大的成效,我对整治很有信心。”赵志峰说,他成了环境整治的坚定支持者,自己的两处宅基都让村里用来种蔬菜瓜果了。“我那两处宅基加起来一亩多,村里说要给我补偿,你想想,我咋可能要?”

    经过整治,赵家村彻底变了样。乱扔乱倒没有了,哪里不干净了,村民还主动上前打扫。

    “不止眼前看到的这些,我们脚下原是村里废弃的窑厂,黄土裸露。整治过程中,我们用清理出来的垃圾堆山造景,便有了这座观景台。而旁边这个高高的烟囱,我们特意保留下来,还在旁边建了广场、公园,就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色发展道路。”赵玉甫说。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如今,赵家村正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提升赵氏文化园、蘑菇文化园、菌菇广场,打造集吃住行游乐购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开拓新时代特色高效农业创新发展之路。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赵玉甫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还将演绎出怎样更加精彩的“菇”事!


     
    关键词: 清丰县 茶树菇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