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菌菇世家走出科技狂人,背水一战告别千万负债,进驻1600余家餐饮店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上观新闻
    【核心提示】: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传统小农户的菇棚里,已经抵挡不住炎热停止生产。位于青浦区的彭世菇业,一个个百余平方米的生产空间内,活体菌菇家族们吹着舒适的空调、享受着特定的光照,齐刷刷地冒头生长,等待成熟后直接送往餐桌。

    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传统小农户的菇棚里,已经抵挡不住炎热停止生产。位于青浦区的彭世菇业,一个个百余平方米的生产空间内,活体菌菇家族们吹着舒适的空调、享受着特定的光照,齐刷刷地冒头生长,等待成熟后直接送往餐桌。

    收益高、周期短的菌菇行业向来不乏参与者。2012年前后,当彭世菇业囿于国外有限的发展空间,准备调转枪头发力国内市场时,不可避免地遭遇市场饱和的现状。“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发展,我们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公司总经理彭长儿当时的判断。

    企业开启了转型的背水一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产品相继入驻1600多家中高端餐饮店,占据7成以上细分领域市场,他们的摸索有了结论。

    背水一战

    说起菌菇种植技术,作为“菇三代”,彭长儿是有底气的。

    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彭兆旺。20世纪70年代,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彭兆旺历时10年,成功研究出“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推动下,这一技术迅速在国内发展开来,中国香菇产量在90年代直接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

    到了彭长儿父亲那一辈,规模化工厂化种植渐成风气,他们看中了可观的海外菌菇市场,开始将业务重心外移,进行菌棒出口以及技术输出,服务国家多达20余个。

    当接力棒传到彭长儿手上,新的考题来了。眼看着海外发展空间愈发有限,与地方企业合作也遭遇不顺,自身一度陷入负债千万元的困境。

    他萌生出重回国内的想法。然而,当时巨头企业已经牢牢占据市场,中小菇厂很难开辟出新的空间。“要么等死,要么转型背水一战。”彭长儿意识到,正如自己的祖父以及父亲那样,唯有立足时代,持之以恒地创新,才能好好活下去。

    活体菌棒,就是转型的一大步,彭长儿也将其称为“移动农业”。产品以活体方式呈现,在运输的过程中依然保持呼吸,上桌后消费者即摘即食,口感鲜、体验感强,还能带回家继续种植,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最早,我们在香港农场种植出售,一朵卖到了60港币。”市场良好的接受度,给团队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转而向内地进军。

    推广初期,在与一家火锅连锁品牌谈合作时,为了获得入场的机会,彭长儿主动提出免费提供产品进行试水。这一做法,遭遇了一些股东的不解和反对,认为是有去无回的砸钱行为。“但是,只有先让别人了解并熟悉这一模式,培育出消费需求,才能有发展前景。”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早期五年的探索,以及2017年之后的高速发展,彭世菇业的移动农业模式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活体菌菇、活体豆苗等产品,相继走进1600多家中高端餐饮店。企业也从曾接近破产边缘的小厂一举突破,成为占据细分领域市场75%的佼佼者。

    科技狂人

    过去的几年里,不少菇厂效仿彭世菇业种植活体豆苗,最后却无奈退出。

    原因很简单,在自然种植条件下,菌菇属于季节性产品,而全年不打烊的品牌餐饮店,需要不间断的稳定供应。“我们生产的活体豆苗,占了海底捞供货量的1/3以上。特别是在夏季,全国供货量只有华东地区是上升的。”彭长儿不无骄傲地说。

    背后的诀窍,就在于团队完全自主搭建的植物工厂。记者现场看到,数百平方米的生产空间内,放置着多层立体架,一盆盆沾着水珠的豆苗,吹着舒适的空调,享受着特定的光照,即便是在高温天,也舒展地生长着。

    一般来说,搞农业种植的人,不太可能去做系统开发。而立志做综合专家的彭长儿,主持及参与国家、市、区课题研究及建设项目已有21项,可以称得上是“科技狂人”。

    植物工厂看似构造并不复杂,但要在无先例可考的情况下,让理想中的模式成型,能平衡各种变量,这是对能力的极大考验。

    将活体豆苗投向市场,彭世菇业就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我们从国内外收集了80多个种子,挑选出表现最优品种的同时,确定适合搭建植物工厂的设备部件。”

    实验室里,变量很多。比如光照,在红色的灯光下,产出的豆苗口感较老。换成蓝色灯光,产品形态有些不正常。红蓝混合之下,又造成能耗提升30%。多番比选后,团队才最终择定全光谱类型。

    成本,也是关键。一旦它与产出不符,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技术就很难落地实施。基于此前积累的技术经验,彭长儿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软硬件系统的构成,通风、光照、喷水等设备全部自行研发,在诸多相互关联的变量里,寻找到最适宜的解法。

    针对空调这一能耗大户,团队搭建起独有的制冷系统,即建造700立方米的蓄水箱,通过夜间制冷把水降温,白天借助管道冰水循环系统,与空调降温相配合,实现温控的目的,大大节约了能耗。

    “独立开发系统,节约了研发成本,整套系统的价格是市场价的1/3左右。”植物工厂的效益也很明显。以2500平方米标准单元为例,它可将传统工厂2300平方米的土地利用率提高至1.1万平方米,用工数量从40人降至5—8人,用水量从日均80吨降至6—8吨,产能提升4.5倍,节能10%。

    业态上新

    曾经,青浦是上海菌菇种植第一大区。但因废弃菌棒污染环境的问题,不少企业相继退出。

    效益和环境,是否可以双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彭长儿带领团队历时5年,开展“废菌棒制作有机肥种植盆栽豆苗”技术研究。

    他们将林下出完菇的废菌棒做成有机肥,种出了美味可口的菌棒料培豆苗。采摘后回收的豆苗根,又可作为菌棒的原材料,实现真正的变废为宝,生态循环。目前,基地年产豆苗300万盆,产值2880万元,每年可消耗1000吨以上废弃菌棒。

    同时,彭世菇业利用闲置涵养林地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在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的“蘑幻森林”,记者看到,灵芝黑木耳等多个品种,在涵养林下生长着。这一季节性作物,借助植物工厂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全年“工厂化生产、林下出菇”。在种植区外,还设有“棚架吊袋”“菌菇现炸现吃”等趣味项目,即便是下雨天,游客也能尽兴而归。

    林下经济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大量消耗当地林业枝丫材、稻草、茭白秸秆,有效处理了农林业下脚料,也为企业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们菌菇种植的净利润大约是12%,而林下经济今年可以达到30%,远远超过了一产种植。”彭长儿告诉记者,企业共有6个林下菌菇基地,总面积超过1000亩。仅东庄村的“蘑幻森林”,去年的效益就达到了300万。

    在他的带动下,练塘镇双菱村、东庄村、大新村被打造成“产业样板村”,亩产值达到2—5万元,农民月工资收入4000至8000元不等。

    “产业朝着纵深发展,既是形式所迫,也是发展必然。一开始靠特色,靠技术屏障,之后就要靠新的业态。”经过多年的努力,彭世菇业探索出一条“活体菌菇+林下菌菇”联动发展的农业致富之路,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全国三星级农旅园区等诸多荣誉。

    如今,在研究菌菇深加工之外,团队还“不务正业”,以菌丝和秸秆为原材料,借助独创的液体工艺制作缓冲性包装材料。

    “它与传统的泡沫箱成本相差不大,但防火性能更高。”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应用的迫切性,彭长儿仍然很有信心,“未来,这会是个很大的市场。”


     
    关键词: 青浦区 彭世菇业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