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黔东北群山环抱中的德江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收获季节。在高山镇与堰塘乡的茂密林间与田间地头,天麻采挖正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菌香,农户们的欢笑声与锄镐轻叩土壤的声音,交织成一首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咱们这的天麻,埋下去的是希望,挖出来的可是‘金疙瘩’!”高山镇天麻种植基地中,种植大户李双喜一边小心翼翼地从菌床中托出天麻,一边笑着说道。他身后,十几名务工群众正弯腰忙碌,动作熟练轻柔,唯恐伤及一根须茎。新鲜出土的天麻色泽棕黄、体态饱满,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一窝天麻一窝金’,老话真有道理!”正在基地采购的顾客吴桂凤一下子买了十几斤。她高兴地说,“孩子最近备考,用天麻煲汤安神又补脑。早听说高山天麻品质好,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高山镇天麻的好品质,源于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这里平均海拔超1000米,森林覆盖率65%以上,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尤其土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天麻生长。据省农科院检测,这里产出的天麻天麻素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近20%,药用价值和市场认可度极高。
为抢“鲜”上市,李双喜今年尝试“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手机上开个直播间,天麻还没挖出来,订单就先来了!”他算了一笔账:提前一个月上市,地头价每斤能高出8-10元,目前每天最多能卖出2000多斤,效益十分可观。
高山镇天麻产业专班的负责人冉隆胜告诉我们,今年全镇天麻种植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中无性繁殖10万平米,有性繁殖5万平米。“从7月开始采挖,预计到年底总产量能达到220万斤,产值有望突破4000万元。”在他看来,天麻真正成了群众增收的“黄金产业”。
与此同时,堰塘乡露青村的天麻基地也迎来采收高峰。晨雾未散,村民们已陆续上山。他们轻轻拨开覆盖的枯叶和松土,一窝窝品相完美、纹路清晰的天麻“破土亮相”,村民们笑声朗朗,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
“你看这纹理、这个头,多漂亮!我们最近天天都来帮工,越挖越起劲!”村民何仕碧边说边利落地将天麻装筐。她表示,在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多元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啦”。
堰塘乡的天麻多种在专用桶框中,这种仿野生种植模式不仅节约土地,也更便于集约化管理。贵州省森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袁欢介绍,该基地桶栽天麻面积有1万余平方米,目前已采收500多平米,平均每平方米产出10斤左右。“总产量预计十万余斤,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方式销售,销售额预计可达250万元。”
天麻采收属劳动密集型作业,每到收获季节,基地天天都需要大量人力,周边村民可实现“家门口就业”。露青村村民冯大姐笑着说:“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基地干活,一天能挣一百五六,还不耽误回家做饭。”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政府也在积极谋划更长远的未来。堰塘乡党委副书记袁志利表示,目前乡里正推动天麻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巧”“加工得深”转型。“我们计划引进天麻切片、冻干、酿制等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天麻粉、天麻酒、天麻胶囊等高附加值产品。”
与此同时,堰塘乡还尝试推进“农旅融合”,围绕天麻种植基地设计旅游线路,推出“采天麻、品药膳、购特产”体验套餐,让游客亲身感受“从泥土到产品”的全过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从高山镇到堰塘乡,一颗小天麻,真正长成了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金元宝”。它背后,是生态农业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传统种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产业旺、百姓富的康庄大道。